新冠肺炎疫情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資管業務產生了雙向沖擊,尤其是在資產端,部分行業、企業經營困難加大,也給資管業務規范整改增加了難度,資管新規過渡期延期多久較為合適?成為近期市場熱議的焦點。
7月31日,央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研究決定,延長《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范發展。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指出,延長過渡期1年,更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資產集中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同時,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也指出,過渡期不宜延長過多,初衷是對沖疫情影響,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央行上述負責人還了解到,此次延期不涉及資管業務監管標準的變動和調整,也不意味著資管業務改革方向出現變化。政策安排主要內容是“適當延長+個案處理”。對于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機構將給予適當激勵,對于未按計劃如期完成的機構,則采取差異化懲罰措施。
更多存量資產可自然到期
實際上,對于資管新規延期1年,市場早有預期。
此前,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表示,因為今年疫情沖擊,資管新規應該延期,可能延一年是比較合適的。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也表示,市場非常關注資管新規過渡期相關政策,有些人建議嚴肅市場紀律,嚴格執行資管新規,有些人建議延長過渡期一年、兩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邏輯和道理。
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布,拉開了資管行業轉型發展序幕。按照當時的規定,過渡期到2020年底。
不過,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監管部門在征求了多家金融機構意見后,擬定了初步方案。
“從待處置資產情況來看,延期一年可以使相當多期限較長的存量資產基本自動到期,避免存量資產處置帶來的影響。”央行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長期以來,我國間接融資占比過高,直接融資占比較低,居民金融資產投資主要依賴銀行儲蓄,形成了風險偏好低、流動性偏好高的資金特點,對長期限、凈值化產品的市場接受度相對不足。
上述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相比于實體經濟對股權融資、長期融資的需求,仍需要進一步做好投資者教育和長期資金培育工作。在資管領域加快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過渡期適當延長,也能夠為資管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有利于支持資管產品加大對各類合規資產的配置力度。
有激勵,也有處罰
央行表示,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列明處置明細方案,逐月監測實施,并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
央行和監管部門同時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進行配套支持,以實現有序整改轉型。
“之前,很多商業銀行資產回表有障礙,資產管理業務與表內業務相互分離,此次配套措施為存量資產回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空間。”接近監管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
比如,激勵體現在:對于2020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或整改雖延至2021年底,但進度快于計劃,能提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資本補充工具發行和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給予適當激勵。
處罰措施則體現在:對于未按計劃如期在2021年底前完成整改任務的金融機構,除在監管評級、宏觀審慎評估、開展創新業務等方面采取懲罰措施外,視情形采取監管談話、監管通報、下發監管函、暫停開展業務、提高存款保險費率等措施。對于個別機構弄虛作假或選擇性落實相關要求等行為,監管部門將采取監管處罰措施。
在配套支持措施方面,央行鼓勵采取新產品承接、市場化轉讓、合同變更、回表等多種方式有序處置存量資產。
延期影響有多大?
對于過渡期適當延長政策的實施,市場普遍關注將帶來怎樣的政策效果?
業內專家認為,延期后,在債券市場方面,可給予金融機構更多時間發行新產品投資債券資產,避免債市需求收縮,同時有利于穩定長期限債券投資規模;在股票市場方面,也有利于穩定市場情緒,提振信心。
“理財子公司將有更充裕的時間完善投研體系,為股市帶來增量資金。資管資金撤離可能導致的股市資金流出顯著減少,避免對市場形成沖擊。”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過渡期適當延長,將有效對沖疫情對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等多方面的沖擊,有利于進一步防范和化解風險。”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說。
同時,資管新規的一個重點內容是打擊通道業務和監管套利,降低交叉金融風險。其中明確,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在此背景下,非標資產和通道業務占比較高的券商資管、信托和基金子公司規模持續收縮,而以投資標準化資產為主的公募基金和保險資管規模則持續正增長,既彌補了缺口,也支持了實體經濟融資。
近一個月,央行、銀保監會多次強調要警惕影子銀行回潮風險,并通報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執行不到位、業務風險隔離不審慎、非標投資業務管控不力等方面,提出了規范整改的工作要求。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