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道
農村金融機構作為涉農支小的主力軍,近來卻頻因虛報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數據遭監管處罰。
銀保監會官網8月25日公告顯示,九江銀保監局一日開出4張罰單,4家農商銀行因虛報普惠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數據遭監管處罰。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后監管對金融機構在小微普惠信貸業務領域引導政策更加深入,地方農商行指標壓力更大,但受自身風控水平及區域經濟環境影響,地方金融機構涉農小微放貸后續動力不足,導致虛報數據以滿足考核等問題頻發。
多家銀行虛報涉農支小數據遭罰
近來,地方銀行頻因虛報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數據被監管處罰,且處罰情況愈加密集。據銀保監會官網公告顯示,僅6月份至8月底,就有近30份虛報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數據罰單,主要為地方農商銀行。8月25日公告顯示,九江銀保監局一日開出4張罰單,因虛報涉農、普惠型涉農、小微企業貸款數據,4家農商銀行收到監管罰單。
某農商銀行廣州支行小微業務負責人透露,農商行、農信社等地方金融機構業務大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很多業務不屬于涉農業務,為了業務規模或優惠政策支持等原因,將其納入了涉農扶農等領域,導致數據不實。
該農商銀行廣州支行小微業務負責人表示,地方銀行以服務地方經濟為根本,也是涉農、小微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在監管考核中占比更大。“但小微、涉農業務因其不穩定性高,對于地方銀行來說風險大,很多銀行因規避風險不愿放貸,導致考核指標難以完成,只能變相將不屬于扶農小微領域的企業納入進來,導致出現違規情況。”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表示,普惠金融是世界性難題,對于科技能力、風控水平、人員團隊等各方面較弱的地方金融機構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的發展,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實際操作中就可能出現謊報、虛報甚至作假等違規情況。
黃大智認為,普惠金融業務很難一蹴而就,地方金融機構管理層也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在對客戶經理業務考核上具有一定靈活性,尤其在競爭加劇、風險上升的環境下,任務考核壓力也不應過大,同時加強內部監管。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指出,服務小微、支持“三農”是農村金融機構的核心定位,此前很多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偏離主業;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地方金融機構對普惠業務的考核從軟指標轉為硬指標,但實際上受自身風控能力、技術水平和業務水準等多方面限制,很多機構為了達到監管要求進行作假虛報。
在杜曉山看來,近年來地方金融機構在服務小微、支持“三農”業務領域發展迅速,但仍有一段調整的過程,監管在硬性考核的同時也應適度調整,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銀保監會8月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農村中小銀行貸款占總資產比重持續上升至53.7%,已占銀行業13.4%的資產,貢獻了28.9%的涉農貸款和26.5%的小微企業貸款。
涉農、小微業務不良率偏高
涉農小微業務頻遭處罰的背后,反映出地方銀行發展小微涉農業務仍面臨多方面問題。
黃大智指出,涉農、小微業務不良率偏高,是目前多數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大難題,一方面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對此類業務拓展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也影響了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經營。
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學術總顧問吳曉靈在近日發布的《深化中小銀行改革提升服務小微企業質效——當前中小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建議》(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當前中小銀行在小微金融服務領域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第一,中小銀行息差收窄,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現金流狀況惡化,經營風險上升;第二,部分地區中小銀行難以獲得足夠的小微企業客戶,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第三,中小銀行資本不足問題較普遍,資本補充較困難;第四,中小銀行獲得小微企業大數據以及場景入口的成本較高,用于支持獲客和風控的數據來源不足。
《報告》建議,對中小銀行階段性地實施差異化、逆周期監管;并對中小銀行在小微金融服務方面的業務創新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包容等。
在黃大智看來,加強與同業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外部科技力量提升農村金融機構自身風控水平及普惠業務展業能力,是農村金融機構實現業務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強化風險管控和內部治理,做到合規經營。
治理結構不完善是地方中小銀行風險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銀保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祝樹民此前發文指出,一方面,公司治理要全面融入農村金融服務要求,在戰略制定、經營決策和績效考核全流程中,充分體現支農支小服務定位,引導扎根當地,服務縣域和社區,保持戰略定力;另一方面,要持續健全支農支小導向的內部經營機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