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銀行陸續公布了三季度業績報。與此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普遍“縮水”不同,這一指標在今年第三季度逐漸恢復漲勢。業內人士認為,這也主要得益于銀行理財的轉型成效明顯。
受理財轉型影響,2018年以來,多家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出現波動。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傳統產品向凈值型產品轉換,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有望回暖、提升,同時未來銀行理財的主要收入將來自管理費這一領域。
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此前曾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22.1萬億元,近三年來基本保持穩定。某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總體規模保持平穩,符合監管層對銀行理財平穩過渡的預期,同時隨著監管細則逐漸明晰,銀行理財的轉型速度也隨之加快。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回升
截至10月29日,共8家A股上市銀行公布了2020年三季度業績報。與此前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收窄的情況不同,記者統計發現,除常熟銀行(601128,股吧)和張家港行(002839,股吧)外,其余6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均較2019年同期增加。
如寧波銀行(002142,股吧)明確披露,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0.82億元,同比增長41.79 %,在營業收入中占比為26.71%,同比提升4.40個百分點。
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的變化可以映射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現狀。
談及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增長的原因,上海銀行方面明確在業績報中提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3.63億元,增幅7.32%,主要來自代客理財、代銷基金、投行業務等。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記者,此前傭金凈收入的縮水主要是由于理財整體規模的減少,資管新規的影響是銀行產品向凈值化轉型,隨著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產品越來越多,以及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結束,銀行在理財產品的銷售能夠一定程度上回暖,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將會回升。
某城商行管理層亦贊同上述說法,他告訴記者,除加強理財業務合規監管外,監管層也對銀行減費讓利進行了要求,在出臺一系列審慎管理措施后,銀行不合規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減少,隨著合規業務量的增加,相應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也恢復了漲勢。
從部分公布了理財業務情況的上市銀行業績報中可以看到,銀行理財轉型正穩步加快。平安銀行(000001,股吧)方面稱,平安理財于2020年8月28日正式開業,開業以來,平安理財在加大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的發行力度、完善新產品線的同時,穩妥有序推進存量保本理財產品及老產品壓降工作。2020年9月末,平安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6313.5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9%;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凈值型產品規模3779.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9%,占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由43.6%提升至59.9%;保本理財產品余額217.6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67.6%。
理財產品轉型持續深入
為平穩推動資管新規實施和資管業務規范轉型,7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決定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至2021年年底。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并沒有放松。
中郵理財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目前,銀行理財轉型正處于攻堅階段。“資管新規之后,原有的理財產品都需要積極轉型,母行和子公司也努力探索發行符合新規的產品。最后一年,正是‘啃硬骨頭’的時候,主要是處置一些遺留的、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其一體現在資產層面,具體是指一些非標的特殊資產的化解問題,需要研究是選擇回表、二級市場轉讓,還是其他方式處置;其二是產品層面,針對存量的、尤其是資金池的產品,怎樣實現原地的、平滑的轉型切換,也是比較難處理的;其三是投資者教育和引導層面,在凈值化轉型的過程中,投資者教育還面臨嚴峻的考驗,客戶可能還比較難適應凈值型產品,這對金融機構也是一大考驗。”
根據普益標準檢測的數據,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場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的存續數量62673款,較2020年二季度減少891款,環比下降1.40%;平均存續數量為180款,環比下降4款;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估計為25.08萬億元,較2020年二季度上升1.97%,且理財產品的收益也有所下滑。不僅如此,從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在理財產品上述變化的背后,是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開放式轉型正持續深入。某城商行資管部人士告訴記者,理財產品量價齊跌還是由于資管新規后理財產品持續整改,一些“高息”產品逐漸被壓降,凈值型產品受到市場影響出現波動。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凈值型產品的發行總量為7326款,環比增加941款,環比增長15%。其中,7月、8月、9月凈值型產品數量分別為2399款、2376款、2551款。
對于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普益標準研究員楊超認為,一方面是這些產品不符合新規不得承諾收益的凈值化要求,需要有序整改壓降;另一方面是這些產品當初定價較高,且存在“剛性兌付”情況,在目前市場利率維持較低水平的情況下,容易出現收益成本倒掛現象,增加銀行資金成本壓力,故而這些產品被選擇提前終止。
同時,隨著銀行理財轉型穩步推進,多家銀行陸續開啟母行產品向理財子公司遷移的工作,其中,6家國有銀行已全部開啟遷移工作。中國工商銀行遷移進度最快,截至9月底,共遷移7個批次產品,遷移產品數量居所有銀行之首,共有253款產品。
根據2018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可以按照自愿原則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子公司后,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繼續處置存量理財產品除外)。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9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
談及在理財產品遷移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中郵理財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該公司的實踐看,在理財產品遷移過程中需要“過三關”。“其一是合規關,從母行遷移到子公司的產品都需要符合監管層的相關辦法和指引,這其中涉及合同的處理、底層資產的排查、相應權屬關系的變更等事項;其二是客戶關,遷移本身是管理人變更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要保證客戶的相關權益,這其中涉及功能的開發、對分支行的培訓、宣傳告知等一系列工作;其三是數據關,最終遷移的落地實際上是兩個數據的切換,如何保證切換前后業務的平穩運行、保證客戶端無感,都是我們要注意的。”
楊超贊同上述說法,他向記者補充道,理財子公司目前發展程度不一,產品遷移過程中需要注意理財子公司的軟硬件匹配程度,嚴格控制風險;目前銀行存量產品中存在期限錯配、非標投資等情況,在遷移過程中,需要考慮這部分資產的處置問題;還需要注意投資者的接受程度,產品遷移后會變成凈值化產品,這可能會導致維護新、老客群的難度加大。
從目前已遷移的理財產品來看,主要以投資標的為標準化產品、風險等級較小的凈值型非保本產品為主,不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留存母行消化。
不過,楊超認為,如果銀行成立了理財子公司,母行一般不會選擇將所有的產品都遷移至子公司端。“從目前遷移的方式來看,大多數銀行都采取將部分符合要求的存量產品遷移至理財子公司的方式。一方面,母行將符合要求的存量產品遷移至理財子公司,既有助于理財子公司平穩起步,做大規模,也有助于減少母行自身整改壓力,減輕MPA考核約束;另一方面,不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會留存于母行自身消化,相較于理財子公司,母行綜合實力更強,消化不符合要求的產品與不合規資產的能力也更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