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第八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China SIF)年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嘉賓就“ESG融入主流——中國ESG投資的風險與機遇”展開深入討論。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張勁松致辭表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碳目標,意味著更大體量、重視綠色發展的耐心資本的投入與支持。北京作為首都,有系統的政策規劃、豐富的市場資源、開放的投資環境和先進的技術手段,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引領者。
北京金融控股集團董事長范文仲分享了ESG在國內外的發展趨勢,介紹了金控集團的實踐經驗。他倡導金融機構要樹立正確的金融價值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效實現政策協同,放大社會效益。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監管政策規定我國保險資金投資要承擔社會責任,充分保護環境,做負責任的機構投資者。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保險資金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天然匹配,但ESG融入保險行業仍任重道遠。
中國基金業協會副秘書長黃麗萍分享了ESG投資的三個驅動力:價值觀、風險管理、投資收益,建議從ESG評價體系、ESG投資主體、ESG投資對象等三要素入手,推動搭建完整的ESG投資鏈條。協會開展的最新綠色投資自評估結果顯示,有更多的公募基金管理人正在采取實質性措施,加強綠色投資管理和研發。
嘉實國際首席投資官、嘉實基金(博客,微博)ESG負責人關子宏介紹了ESG投資在國內外的市場現狀,分享了基金近年來的ESG投資實踐經驗。他認為ESG投資在我國的落地面臨缺乏ESG數據、缺少資產所有者支持、國內外標準不兼容等挑戰。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China SIF名譽理事長王忠民以投資回報為切入點解析了ESG投資發展對于能源、交通等重要產業發展的影響,強調了在氣候變化背景下ESG投資的必要性。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分析了碳中和目標對金融業和投資機構帶來的影響和機遇。馬駿表示,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至2060年國內將新增138萬億綠色低碳投資,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建筑、工業四大行業。煤炭相關的企業也將面臨向新能源公司的全面轉型。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金融產品的積極創新和碳市場的擴大開放、環境和氣候信息披露以及環境風險分析的運用都將有力支持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王守榮介紹了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趨勢、影響及風險,包括極端天氣的趨多增強,對農業和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空氣質量的影響等,以及如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南方基金首席市場官吳增濤從市場角度分享了南方基金諸多落地ESG理念的實踐,包括簽署氣候行動100+投資者聯合倡議、推動基于TCFD框架的上市公司ESG風險機遇評估等。
嘉實基金ESG研究主管韓曉燕表示,ESG的落地都少不了ESG的定性和定量因子的有效結合,特別在中國資本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充分利用ESG定性定量信息,能更全面和深入挖掘投資價值,幫助投資者獲取更優質的可持續Alpha,達到投資收益與ESG績效的雙贏。
ESG從理念轉化為共識還需要過程,需要多方共同探索。在本次年會上,商道融綠發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中國責任投資年報2020》《ESG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評估研究》等,以此推進ESG理念的落地實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