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做“固收+”產品千萬不要追求策略的極致,不要想著去賺任何策略的最后一分錢。”呂占甲如是說。
5月20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南財理財通、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第二期銀行理財線上策略會”召開,來自銀行理財公司、投顧機構的高管人員及行業專家出席會議,圍繞理財公司的產品設計、運作策略、投資者教育等展開討論,為銀行理財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意見和建議。
交銀理財固定收益部呂占甲作為銀行理財公司的代表,對銀行理財市場的現狀和產品的運作邏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同時也對銀行理財的轉型發展提出了建議。
以下為對話實錄:
南財理財通:今年以來不少“固收+”產品回撤比較大,變成了“固收-”,那么理財公司應當如何做好“固收+”產品,如何避免“固收+”變成“固收-”?如何拓展“固收+”產品的收益來源?
呂占甲:“固收+”產品一個重要特征是它追求絕對收益,如果是相對收益,比誰做得更好或比誰虧得更少,那就偏離了“固收+”產品的方向。
究其根本,“固收+”產品是通過多資產的輪動和多策略的配置來實現絕對收益,其中關鍵是產品資產風險預算的合理分配。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看“固收+”產品絕對不能說它是固收簡單地加上什么資產,它實際上是各類資產之間風險的再分配,是一個動態的分配。所以首先應該關注的是風險,而不是收益,加的資產種類也絕對不是簡單的疊加,不是越多越好。根據產品的風險預算,客戶允許回撤多少,是做風險預算合理配置首先要關注的,要關心不同資產之間的相關性。
具體來說,“固收+”產品怎樣避免變成“固收-”產品?
首先,“固收+”作為一個產品,一定要做好產品的準確定位。權益倉位不一樣,中樞不一樣,就決定了這個產品的戰略配置不一樣。低波的“固收+”和高波的“固收+”應該賣給不同的客戶。
第二,發揮平臺優勢。我們理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銀行的綜合平臺去挖掘好的細分資產、好的細分策略、好的管理人,把它納入投資范圍,然后合理地去組合它們。另外,我們有些長期限的“固收+”產品能投非標,這也是我們的獨特優勢。通過低波的非標加一些量化對沖策略、CTA策略或者高收益債就可以和一些資產形成對沖,這樣就可以保證在同樣的風險承擔情況下獲得更好的收益,也就是提高夏普比率。
第三,我剛才再次強調的風險預算的管理要貫穿始終,這個怎么去理解?在產品風險預算動態管理的過程中,如果有些資產和某些賽道的股票由于不斷上漲、估值持續拔高,或者一些資產和權益板塊遭遇持續下跌,比如組合內投了一些房地產債券,這類債券在今年二三月份以來在整個地產板塊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波動率是大大增加的,這些情況對組合的風險貢獻都是擴大的,所以我們做“固收+”產品一定要不斷進行動態管理,對中間有關資產要及時做止盈,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做適當的止損。
最后一點是我的個人體會。做“固收+”產品千萬不要追求策略的極致,不要想著去賺任何策略的最后一分錢。比方說今年的轉債,在2月份之前,還想通過低價格、找一些內部輪動去賺錢,以及有些板塊的權益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你是在做“固收+”,不是在做相對收益。
所以擴展來說,做“固收+”產品,更多是一種大類資產配置理念。從長期來看能加收益,必然也會有減,一直只加不減是不對的。比方說,有些產品極度地避免“固收-”的結果,對不對呢?想法是好的,結果是錯的。有些產品權益全減倉了,零持倉就好嗎?我覺得未必。總之做“固收+”產品,不要去追求一種極致的結果,也不要去賺不該賺的錢,賺合理遵從常識的錢,賺風險預算內的錢,那我覺得“固收+”產品長期來講都會管理得很好。
南財理財通:今年以來,受股債市場震蕩等因素的影響,剛剛完成凈值化轉型的銀行理財遇到首個市場考驗,破凈產品不少,贖回壓力挺大,存續規模、發行數量都在縮水。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上述的現象,理財公司應當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
呂占甲:我們知道今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一年,也就是說從今年起,各類資管資金才真正地放到了同一起跑線進行同臺競爭,而不再像以前一樣。現在無論是基金、理財還是券商資管,大家面臨的投資環境約束和投資技術約束是一樣的。所以當市場下跌的時候,尤其是股債共振下跌的時候,理財產品的凈值下跌,應該是屬于正常現象。
但我覺得,“破凈”這個說法本身就不太準確。在剛兌時代產品凈值永遠是1,不用去考慮凈值本身問題,只考慮收益兌付問題,所以在那個時代的一種想法就延續下來了。實際上產品真正表現的好壞,是看今年以來或成立以來的收益率是否為負,而不是靜態的產品凈值,這樣更為科學。但這也反映出,理財從剛兌時代到第一次全面凈值化時代的轉型需要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另一方面,由于現在已經進入正式的凈值化時代,產品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出現回撤也是可以理解的。
針對“破凈”,各家理財公司都非常重視,但我想說,這在銀行理財長遠發展中只是一個小波浪。因為我們要知道一點,中國財富市場未來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根據數據統計,未來到2030年,全行業至少有250萬億的體量,每年復合增速10%,不用擔心市場是不是進入零和競爭了,肯定不是的。
銀行理財在這樣高速發展的市場中競爭力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在于銀行理財作為一個綜合平臺,它的貨架式布局非常完善,無論是產品的期限、形態、申購費率都很有優勢,再加上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都本著低波動的角度去管理,所以目前來講,理財產品對客戶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面對這種“破凈”現象,銀行理財應該怎么做?
作為管理人,除了回購這些技術性操作之外,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及時的溝通,這是在任何市場回撤、產品遇到問題的時候,作為管理人員首先要做的事情。市場發生了什么變化?產品為什么會有回撤?要把這種情況及時和客戶溝通,和公募基金走不一樣的路。銀行理財一定要做好全流程的陪伴服務,這一點各家銀行理財公司都做得很不錯。
第二,作為管理人,我們要進一步做好產品定位,對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進行精準刻畫。如果說產品下跌符合客戶的預期,那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出現投訴,或者是客戶提出一些問題,那一定是存在預期差的。把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準確地刻畫并傳達至渠道和客戶端,是我們銀行理財持續要做的事情。只有把產品銷售給合適的客群,才能通過長期投資業績的交付,幫助投資者形成清醒的認知,從而使投資者愿意承受短期的凈值波動,并從中獲得長期的投資收益。
最后,對銀行理財來講,進一步提高投研和產品管理的科學化和體系化是一項長期且重要的工作。銀行理財人均管理規模很大,產品數量較多,從一開始各家都形成了一定的投研框架和組織架構。怎樣避免過度依賴某一類策略或某一個投資經理,形成大規模產品和科學化的管理體系,把研究、投資、產品管理形成標準化的管理流程,可能是銀行理財未來樹立核心競爭力要考慮的事情。
南財理財通:今年以來,公募REITs受到市場的追捧,溢價率較高,而光大理財的公募REITs主題產品也領漲權益類市場,那么未來是否有更多理財公司發行公募REITs主題產品?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募REITs投資,目前銀行理財參與公募REITs投資存在哪些難點呢?
呂占甲:REITs在我們國內是一個新的資產種類,很吸引人,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
公募REITs在國外有很長的歷史,國內才剛啟動。這樣一個資產種類的確為我們國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尤其是它與股債商品的相關度較低,具有一定的抗通脹功能,是一個好的資產,這也是一個共識。而且對于理財資金而言,參與REITs的確可以依托我們母行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經驗優勢。另外,銀行理財要做絕對收益產品,那么公募REITs剛好可以從降低組合波動、分散風險的角度為大類資產配置提供一個新的選擇,所以能很好地匹配理財資金的屬性。
從風險收益的角度來看也是很不錯的。國內上市以來很多REITs收益率都在15%以上,國外的話長期來看,根據收益統計,估計都在12%以上,10%以上是肯定有的,而且它的回撤相對股票來講又低,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品種。尤其是未來我們國家要降低實體經濟的杠桿,要增加資金進入長期的資產,那么REITs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未來也必然會擴容。
作為這樣一個投資標的,我們交銀理財也是積極參與,我們投了一些REITs項目,但如果是到發主題產品的層面,我們雖然也在考慮,但覺得目前還是有一定困難。
一是目前供給還是非常有限,二級市場上基本拿不到量,而一級的項目上架速度還是比較慢的。二是我們參與完這個品種之后發現投資流程還是非常復雜的,當然可能后面投資多的話會慢慢熟悉起來。目前REITs采取公募基金加資產支持證券的架構,這里面涉及多方管理人,層級和管理鏈條都比較復雜,而且這里面還存在項目和管理人的分割、信息如何準確地披露來避免代理人風險、稅務問題、法律框架問題等,我們在推這些資產的時候明顯感覺速度比較慢,這可能和資產種類的屬性有關,但不管怎么說,REITs這個資產是值得去布局的。
南財理財通:為什么今年以來量化對沖策略產品能夠逆勢取得正收益呢?站在當前時點,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量化對沖策略產品的投資機會?投資者選擇這類產品的時候應當重點關注哪些因素?
呂占甲:首先,的確股票跌的時候大家才想到去做對沖。但實際上量化對沖策略需要從它的全生命周期去看,不能因為今年股市跌多了,而它跌得少,甚至有些是正收益,就覺得它好,這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思路。
其次,從數據看,今年中性策略的量化對沖產品獲得了正收益。但是也要看到,這些產品一旦在牛市中肯定跑不過股票型基金或者多頭基金。在震蕩市中,我們也投量化對沖策略,我們發現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和策略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震蕩市中量化對沖策略也未必好,還要有慧眼識英才的能力才能選好。所以說如果去選擇量化對沖策略,不要因為它有多少超額收益,這是不太合適的。
一個好的量化對沖策略,夏普比率應該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回撤控制得比較好,同時長期來看能給一定的絕對收益。但是指望有更高的訴求,我覺得就不一定合適了。另外一點,作為投資者,選擇這類產品首先得尋找優秀的管理人,而且這類產品要看它的風險收益特征。
第二,受我國衍生品的限制,量化對沖策略其實都有規模容量。所以要注意它的規模有多大,像某些私募都做到上千億,產品最終表現可想而知。
第三,量化對沖策略再好,適當配置。作為投資者來講,時刻得有大類資產配置的理念才能減少自己投資的痛苦體驗。如果自己不想這么費勁的話,應該去買銀行的多資產理財,現在銀行做的多資產理財,有一部分會全市場精選量化對沖的好的管理人或私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