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提出之來,多種附有綠色屬性的金融產品推陳出新,受到各類市場主體追捧。
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已初步完善,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綠色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已幫助諸多傳統企業實現轉型減排。除此之外,我國的普惠金融也正處于持續發展階段,在全力幫助中小企業抗疫紓困、強化服務“三農”領域等多個方面發揮了其保障商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6月30日,在“2022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上,以“綠色金融如何與普惠金融融合發展”為研討主題,有多位綠色及普惠金融相關領域權威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會嘉賓認為,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較強的社會包容性。建立能夠同時覆蓋綠色及普惠金融領域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政策引導資金流向,幫助小微、“三農”等普惠受益主體實現綠色轉型,可以同時提升金融的綠色性與普惠性。
同時,與會嘉賓認為,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之間還未能建立起較為堅實的合作關系。這意味著,綠色金融還不夠普惠,未能全面覆蓋“三農”、小微等相對易受脆弱環境條件影響的群體。同時,普惠金融也還不夠綠色,獲普惠金融重點支持的群體仍需更多基礎金融服務,來支持其應對氣候變化,為其向綠色轉型注入資金動力。推動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持續、深度融合發展,是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環節。
引導金融資源流入綠色普惠領域
追本溯源,有力的政策指引,可以引導資本向幫助小微企業實現綠色轉型領域流入,這一舉措既幫助改善了企業所在地的生態環境,也幫助小微企業提高了自身經濟效益。
作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湖州在實現綠色金融普惠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經驗。
中國人民銀行湖州市中心支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郭正江表示,積極推動政府出臺一系列與綠色普惠相關的財稅政策,使其與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相融合,通過減少成本和增加利潤的方式,可以引導金融資源流入綠色普惠領域。
郭正江認為,通過打通生態環境與經濟價值轉化的通道,讓金融機構感受到發展綠色普惠既有利于自身的長遠發展,又能夠助力實現共同富裕,能夠激勵金融機構為企業提供全鏈條的金融支持。
在談及將政策支持落實到企業本身時,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強調,政策需要多加關注生產方式、技術手段相對落后的且排放相對較多的企業,因為綠色轉型會影響到這部分企業的收入。紀敏進一步表示,普惠又綠色的政策,是一種疊加的政策,這種政策應給予一部分小微主體和低收入人群更多的關注。同時對于目前的綠色程度不夠的這些普惠,也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針對未來,紀敏建議,政策工具需要適當地進行整合,更多地做好頂層設計,包括各類再貸款,有進有退。此外,完善一些基礎工作,包括監測、識別科學的制定標準。最后,加強政策的協調配合,特別是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
“我認為在我們的普惠、綠色以及綠色普惠融合共生的那一部分群體,小微也好,弱勢人群也罷,怎么樣加強財政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手段、金融工具的協調運用,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紀敏表示。
中小微企業綠色轉型面臨更大挑戰
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由于經營水平有限,加之相關領域政策激勵覆蓋不完整,導致其從綠色金融領域獲益也相對有限。綠色金融在助力企業綠色轉型方面雖已有建樹,但仍需更加普惠。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朱賀天戈認為,無論是成本的可負擔性,還是真實獲益的商業能力,包括政策支持層面在內,中小微企業的能力遠低于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大型企業。隨著頭部化趨勢的發展,在綠色轉型下,中小微企業在未來或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對于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融合是否可行,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表示,從戰略角度、服務對象角度、產品角度和技術角度來看,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都可以達成可持續的結合發展:
一是戰略角度。用綠色金融的手段,賦能普惠的群體,最終使得二者能夠共同推動經濟和環境更加協調發展,從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雙碳”目標及鄉村振興的目標。
二是服務對象角度。小微、“三農”是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共同涉及的服務范圍,基于此,二者的部分標準可以融合。
三是產品角度。包括綠色小額貸款在內的多項綠色金融產品可以應用于普惠金融領域,使得普惠金融發展具備可行性。
四是技術角度。隨著金融科技手段的推廣,在未來,相關的科技建設可以幫助更多企業進一步提升綠色效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