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25日電 題:縣域銀行新業態促使農商行數字化轉型
作者 尚福林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
農商銀行開展數字化轉型,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的現實需要,也是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在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推動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更是一個時代命題。
深刻認識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面臨的外部形勢
一方面,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時代機遇。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主要經濟形態。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呈現強勁韌性和蓬勃活力,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創新不斷突破,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從農商銀行所在的農村地區情況看,農業農村數字化進程加快,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強化,農村電子商務和新型農業快速發展,讓農商銀行運用數字化手段助力鄉村振興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縣域銀行競爭新格局讓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成為其自身發展必然的戰略選擇。隨著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銀行經營模式和競爭格局也呈現出一些新變化新特點。
一是網點渠道線上化。銀行加碼布局線上業務,電子渠道分流對物理網點逐漸產生替代效應。從全國情況看,大型銀行網點數量已連續6年減少。ATM數量自2018年末最高時111萬臺,連續下降到2021年末的94.78萬臺,行業平均電子渠道分流率為90.29%。以農商銀行、農信社為主體的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數量已連續4年減少。94%的農村金融機構開通了線上渠道。在農村地區,便民取款點、轉賬電話等傳統基礎金融服務方式也正在被移動支付等手段所替代。
二是金融業務智能化。數字經濟發展帶來全方位變革。在前端,銀行通過探索利用數字模型和數據要素挖掘客戶需求和價值,拓寬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更加智能化,提高了服務的精準度,優化了用戶體驗。在中后臺,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打造的智能風控體系,改變了過去單純依靠登門走訪、人工判斷打分的審批模式,節約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積極應對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中的困難挑戰
一是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特征影響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進程。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速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產業數字化升級改造進程。農商銀行作為地方中小銀行,受區域經濟影響較大。在產業端,農業農村項目普遍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農業生產的數字化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數字技術與鄉村產業融合不夠。而農商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中小微企業和“三農”客戶也是數字化轉型相對困難的群體。金融科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比較突出。在用戶端,農村地區消費者使用終端設備的熟練程度和金融知識素養仍待進一步提升,目前仍存在“數字鴻溝”問題。
二是大型銀行下沉和互聯網民營銀行崛起打破了農商銀行的縣域獨大地位。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點。由于區域金融資源有限,數字化轉型快、技術成熟的機構必然分食傳統農商銀行的市場份額。一方面,大小銀行間數字化發展差距逐漸拉大。大型銀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服務重心下沉。從結構分布看,大型銀行縣域網點數量不降反增;另一方面,采用互聯網經營模式的民營銀行,依托移動互聯網和線上化運營手段,依靠特有的數據、模型、算法優勢,覆蓋了一批長尾客群,使農商銀行的客戶群體在兩端受壓。
三是農商銀行自身經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農商銀行既有數字化轉型中面臨數字基礎薄弱、資金技術資源有限、數字化人才不足等新問題,也有自身公司治理不健全、經營管理粗放、風險包袱重、經營理念落后等老問題。在數字化條件下,農商銀行傳統競爭優勢被弱化,而經營粗放的劣勢則有可能被放大。比如,在之前整治的互聯網存貸款活動中,中小銀行線上渠道獲客能力弱,缺少定價話語權,帶動了存款成本上升。農商銀行原有網點、人員密集的優勢也可能變為成本負擔。農商銀行凈息差已連續3年下降,從2018年末的3.02%下降到2021年末的2.33%,與大型銀行凈息差的差距由0.88個百分點縮小到0.29個百分點。中小銀行的成本收入比普遍高于大型銀行。27家A股上市中小銀行平均成本收入比為29%,10家上市農商銀行中高于平均值的有8家。
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幾點建議
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應當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比較優勢,補齊自身短板,努力實現產業與金融、個體與整體、線上與線下、軟件與硬件、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展。
首先,聚焦差異化定位,在數字化轉型中夯實比較優勢。一是抓住扎根本地的地緣優勢。二是抓住農信系統的體系優勢。數字經濟的特點是當技術邊際成本為零時才能形成規模效應。應當發揮好農商銀行獨有的體系優勢,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從歷史經驗看,農信系統有抱團取暖的實踐經驗,從省聯社幫助行社融通資金、統建核心系統、開辦信用卡,到共同發起成立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實現全國農信系統通存通兌,跨區域共建的模式經驗可以借鑒。在當前新一輪農村信用社改革中,也可以統籌研究。三是抓住自身小而精的治理優勢。在數字化轉型中,農商銀行無法走大型銀行依靠資源投入趕超的模式,也不可能復制民營銀行特有的電商、社交等數據優勢。但是農商銀行可以發揮決策鏈條短、業務靈活度高、貼近基層等特點,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適應數字化需要,增強業務部門與科技部門的協同性,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
其次,聚焦客戶需求,推動數字化轉型與服務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一是從客戶需求側出發,提升數字化體驗。加強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技術在涉農金融領域的應用,因地制宜打造惠農利民金融產品,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用戶的數字化體驗。特別是依靠大數據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提高農村地區長尾客戶的授信效率。二是從金融需求出發,嵌入多元場景。將金融服務融入政務服務、交通出行、醫療社保等居民生活場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增加客戶黏性。三是從產業融合出發,加快數字化改造。農商銀行數字化轉型應當與產業數字化改造協同推進。圍繞鄉村振興,從供應鏈、產業鏈切入,通過數字化手段跟進客戶生產生活的全流程,努力提升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農村金融承載能力和農民金融服務可得性,形成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
再次,聚焦能力建設,提升中小銀行數字化運營能力。一是重塑新型綜合金融服務渠道。加快金融服務渠道融合化發展,把線下優勢轉化到線上,打造“一點多能、一網多用”新型農村金融服務平臺。二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做好自身數據整理,發揮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效應;同時要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推廣地方政府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的做法,探索公共數據共享,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三是夯實自身信息科技技術的基礎。遵循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原則,對業務經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平臺、關鍵組件以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要形成自主研發能力。
最后,聚焦風險防范,加強數字安全保護。一方面,要堅持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開展科技創新。在風險可控、依法合規前提下探索數字化轉型的最佳實踐與最優路徑,提高客戶信息采集、存儲、處理、使用等環節的合規保護,構建安全防護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與外部合作的網絡安全風險監測。防范數字化經營中的新型風險,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技術外包風險以及操作風險。(本文根據尚福林在中國數字金融合作論壇第6期閉門研討會發言整理而成,略有刪減。)(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王蕾
編輯:郭晉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