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普遍下行、保本理財退出歷史舞臺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因其比普通存款收益更高、比理財產品更穩健的優勢而備受追捧。
不過,央行日前發布的數據卻顯示,6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為5.56萬億元,較上月減少2832.79億元,為今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近年來,在監管機構的規范下,銀行不斷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同時也達到了降低存款成本、優化存款結構的作用。為壓降規模,銀行減少相關產品發行、下調結構性存款利率的行為時有發生。
對于投資者來說,收益率下行的結構性存款還有吸引力嗎?
大行結構性存款變化更明顯
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把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將投資者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大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總量達到為19073億元,較5月末下降1662億元;全國中小型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總量為36502億元,較5月末下降1171億元。從數據來看,大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幅度較大。
銀柿財經記者觀察多個手機銀行APP時發現,相比其他存款產品,不少國有大行的個人結構性存款產品種類較少,如郵儲銀行APP并沒有結構性存款在售。
工商銀行App目前僅有1只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收益區間顯示為1.2%~1.6%,與此同時,該行整存整取的存款產品超過25只,其他特色存款如節慶存單等,產品數量均在2只及以上。
建設銀行僅2只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不過僅支付部分區域客戶購買;農業銀行同樣僅2只產品在售,預期收益率為1%~2%。
國有6大行中,僅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601988)的結構性存款在售數量較多。中國銀行共有9只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交通銀行則有“周周盈”“月月盈”“穩添息”等多個品牌的結構性存款在售。
除國有行外,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在售數量仍較多,例如,招商銀行(600036)有超10只產品在售;杭州銀行(600926)也有3只添金喜系列結構性存款產品在售。
除了產品變少之外,大行的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也在降低。以交通銀行為例,該行于近期發布了“周周盈”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率調整公告,對比前后利率發現,上述產品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均較此前下降了20個基點。另外,中國銀行某只產品的保底年化收益率低至0.3%。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2022年6月銀行結構性存款報告》顯示,6月份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29%,環比下跌3個基點;股份制銀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55%,環比下跌2個基點。
數據來源: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
投資者目光投向中小銀行
在結構性存款的規模和收益雙行下降的趨勢下,結構性存款對投資者們是否還有吸引力?
根據易觀分析發布的《數字經濟全景白皮書》,上市公司理財對結構性存款產品的熱情不減,據不完全統計,2022開年以來,約500余家上市公司積極購買理財產品,其中400多家購買了結構性存款。
對此,易觀分析指出,“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存款,具有保本性質,同時,收益尚可、合規性較好,所以受到上市公司青睞。”
光大銀行宏觀分析師周茂華也表示,對于投資者來說,結構性存款是定存加衍生品的組合,具有一定的保本收益,同時,也具有獲取一定高收益機會。不過,由于該產品具有固定期限,投資者也需要留意流動性問題等。
“在短期內利率下行的背景之下,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選擇平均期限更短、利率更高的中小型銀行,以盡量抵消大環境下的利率損失。”易觀分析表示,“未來,伴隨著銀行持續投入開發新型結構性存款如‘雙碳’類相關產品等,預計結構性存款對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仍將持續。”
據了解,去年,江蘇銀行(600919)就推出了首筆“碳中和”結構性存款,該款產品通過衍生品掛鉤商業銀行綠色金融債的收益率;此前,興業銀行(601166)也發行了國內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掛鉤標的為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債券指數。
對于后續利率趨勢,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6月以來普通存款利率止跌企穩,該輪利率調整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利率或進入相對平穩期。“結構性存款收益率則仍在下降通道中,與普通定存相比攬儲成本依然較高,未來或仍有小幅下降空間。”
同時,劉銀平也提示,中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均有保底收益率,但是部分產品的收益率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不能只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購買之前需要仔細閱讀產品的收益規則,了解產品達到不同收益率的條件。
銀行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背后
事實上,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并不新鮮,“壓降”早已成為近年來結構性存款的主基調。
早在2019年,銀保監會就針對業務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產品運作管理不規范、誤導銷售、違規展業等問題,對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作出規范。在監管的不斷引導下,結構性存款規模及增速總體上得到一定控制。
劉銀平指出,2020年5月以來,受監管影響,結構性存款規模持續壓降,2021年12月結構性存款規模相較于2020年4月頂峰時期下降了58.12%。
“結構性存款規模繼續回落,一方面是在強化存款市場監管的大背景下,銀行主動調整負債結構,以降低綜合負債成本。”周茂華告訴記者。
以具體銀行為例,招商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該行結構性存款余額較上年末下降0.27%,占比較上年末下降0.58個百分點。同時,根據年報披露的數據,該行2021年的存款平均成本率為1.41%,較2020年下降0.14%。
該行還在年報中表示,將通過內部管理舉措確保存款量增質優地運行,堅持核心存款增長的主導地位,“繼續加強對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高成本存款的量價管控,維持活期存款較高占比,保持存款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
另一方面,周茂華也表示,財政與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較大程度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導致攬儲意愿有所下降;同時,部分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率吸引力有所弱化。
結構性存款規模的下降,必然對銀行存款規模造成影響,那么,是否會進一步影響銀行的整體經營?
“一般來說,作為昔日‘熱門’攬儲工具的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對部分銀行負債構成一定影響,不過不同銀行受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周茂華表示,“另一方面,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有助于降低銀行綜合負債成本,為降低企業貸款和拓展業務創造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