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廣州分行認真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廣東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
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繼續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粵港澳三地金融深度融合發展,乃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日前,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話題,人民銀行廣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白鶴祥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
《21世紀》:今年以來,人民銀行總行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金融支撐。具體到廣東地區,廣州分行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如何?為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廣州分行接下來有何謀劃?
白鶴祥:今年以來,我行加強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強化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大力推動各項支持性政策落地廣東,為穩經濟、保主體提供資金支持。
一是堅持靠前發力,及時出臺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制定“23+10”條落實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舉措、“21+8”條舉措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愿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同時,聯合廣東省政府有關部門出臺廣東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131條”、廣東金融支持受疫情影響企業紓困行動方案“25條”等支持政策,多方合力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紓困市場主體。
二是用好用活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序引導金融資源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1-7月,廣東累計辦理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1460億元;2021年11月人民銀行總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截至7月末,廣東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貸款523億元;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也于今年7月落地,目前累計發放貸款5.5億元。
三是持續加大金融助企紓困力度,全力保障市場主體健康發展。落實好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明確要求銀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和群體“應延盡延快延”。1-7月,廣東銀行機構累計為13萬戶普惠小微市場主體辦理延期還本,金額1982億元。針對金融支持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全省范圍內推動建立“線上+線下”全覆蓋的首貸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全鏈條首貸金融服務,去年9月以來,通過“粵信融”首貸服務中心累計撮合首次貸款2.7萬筆,金額896億元,線下首貸服務中心已成功對接首貸戶1.07萬戶、促成企業獲得首貸金額297億元。
下一步,我行將進一步落實好人民銀行總行各項政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一是切實運用好各項支持政策工具。加快推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新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落地,用好用實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二是引導金融機構保持貨幣信貸增長的穩定性,做好金融助企紓困。鼓勵金融機構圍繞中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領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加快恢復經營生產。三是發揮好LPR降成本的引導作用。積極推動銀行機構進一步疏通內部利率傳導機制,以市場化方式促進降低企業貸款利率。
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金融保障
《21世紀》: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建設“科技-產業-金融”新三角循環體系。在這方面,廣州分行做了哪些探索?
白鶴祥:我行高度重視科技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的相關金融服務工作,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強化工具運用、完善服務平臺、鼓勵產品服務創新等舉措,為廣東科技創新提供有力金融保障。截至2022年7月末,廣東科技研究和技術服務行業貸款余額1190億元,同比增長22.7%,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12.3個百分點。具體來看:
一是加強政策指引與協調聯動,推動各項措施落地見效。加強與科技等部門聯動,聯合召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宣講和融資對接會,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專項再貸款盡快落地生效,梳理我省符合條件的企業名單,形成科技創新再貸款名單企業6.1萬家,推送銀行加快融資對接。指導省內各地市中支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動協作,加強信息共享,增強金融、科技、財政和產業等政策協同,推動各地制定落實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意見辦法。
二是強化信息平臺建設,提升融資對接效率。充分發揮“粵信融”征信平臺融資對接優勢,金融機構可通過“粵信融”平臺精準識別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經營和信用情況,為信用記錄良好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緩解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融資困境。推進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用,通過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尤其是政府采購合同融資業務,加大對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融資支持力度。
三是推動金融機構產品服務創新,優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強化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鼓勵銀行機構設立從事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的專業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面向科創企業開發專屬信貸產品,滿足科創領域特色融資需求。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解決高新技術企業輕資產缺乏抵押物的融資難題。加強與創投機構的合作,積極開展投貸聯動業務。
四是推動加強政銀企(院校)合作,提升科技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推動銀行機構積極響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融資服務需求,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力度,精準支持基礎研究項目。
繼續強化金融支持灣區建設
《21世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三年多以來,三地金融融合發展持續深化。目前,大灣區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了怎樣的進展?
白鶴祥: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本要求。近年來,我行在總行的指導下,攜手港澳,有序推動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通過漸進、管道式開放,不斷拓展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投資渠道。過去,內地與香港陸續建立了滬深港通、“債券通”、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逐步實現機構或個人投資者跨境投資資本市場的一些品種。2021年9月,我們推動建立了“跨境理財通”機制,這是個人資本項目可兌換重大突破,實現港澳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截至2022年7月末,參與“跨境理財通”試點的個人投資者達3.25萬人次,累計辦理資金跨境匯劃約1.18萬筆,金額11.91億元。
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通過系統平臺數據對接,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要素流通的高速路。支付系統方面,我們在全國率先搭建粵港外幣實時支付系統、粵港票據聯合結算等多個區域性特色支付清算系統,并適應現代化支付需要,創新推出港澳居民代理見證開戶、粵港及粵澳跨境電子直接繳費等業務,推動主流的跨境電子錢包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征信系統方面,我們建立“珠三角征信鏈”,運用科技手段在珠三角區域實現了跨區域、跨系統、多維度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并積極對外拓展;我們還貫徹落實征信業開放舉措,推動備案征信機構開拓境外市場,向港澳客戶提供征信服務。
《21世紀》:為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建設,金融領域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強化支持力度?對此,粵港澳三地金融監管將如何深化合作?
白鶴祥:未來,金融領域應繼續加大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找準共識領域、把握重點領域,不斷提升合作層次水平,服務好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滿足粵港澳三地金融消費需求。
我們可以看到,科創、民生、綠色、金融科技等領域是大灣區共識較多的領域,也代表了金融發展的方向。粵港澳三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在此方面繼續凝聚共識、共謀發展:科創方面,共同探索多樣化的金融支持科技發展業務模式,構建多元化、國際化、跨區域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民生方面,進一步完善跨境融資、支付、購房、理財、征信、辦理政務服務等,提升大灣區民眾生活就業便利性;綠色金融方面,把大灣區內地綠色企業、綠色項目融資需求與港澳的金融資源精準對接,以統一相關標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市場融合;金融科技方面,推動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賦能實體經濟,支持現代科技在跨境金融領域的安全應用,發展監管科技等。
此外,橫琴、前海、南沙作為三個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粵港澳三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根據各平臺定位,因地制宜提供支持:按照橫琴立足服務澳門、琴澳一體化的戰略定位,支持現代金融產業發展,探索構建資金“電子圍網”,促進橫琴金融更高水平開放;依托前海加強深港金融合作,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促進兩地之間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和聯通;按照南沙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戰略定位,持續推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各項措施落地,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深化規則銜接、制度對接等制度創新,有助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粵港澳三地金融監管部門可以緊貼市場需求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深度和廣度,在不同金融市場形成多渠道開放格局,運用科技手段推動系統平臺整合和數據融合,同時對標高標準制度規則,取長補短推動三地新領域產品、服務、標準、制度的統一或互認,支持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金融新體制。
(作者:家俊輝 編輯:梁小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