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摘編自《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2》,該報告由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會長田國立先生擔任學術顧問并作序,全國政協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國銀保監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先生擔任特別顧問,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擔任主編。該報告匯集了16家機構48位專家的睿智思索,共計17萬余字,圍繞“規模、結構、盈利、效率、風險、價值”六大維度共35個業績指標,對2021年58家上市銀行展開全景式的研究,特別圍繞資產質量、資本補充、ESG信息披露等治理重點,以及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分析與展望。在中國銀行業協會支持下,《中國銀行業》雜志連續七年編撰、發布中國上市銀行系列分析報告,得到業界的關注和好評。為順應線上化閱讀趨勢,特推出線上付費閱讀模式,歡迎掃描文末圖片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鏈接試讀報告。
2021年是銀行理財業務“除舊立新”的關鍵之年,資管新規過渡期成功收官,2022年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厥走^渡期這三年,銀行理財在轉型整改、謀求變革中穩步前行、量質齊升,連續三年位居“大資管行業”規模首位,凈值化率快速提升,實現高質量發展。回首2021這一年,理財行業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本源實現回歸,投研風控不斷深化、銷售規范不斷細化、產品體系不斷優化、估值核算不斷強化、行業生態不斷凈化。
銀行理財監管體系日臻完善
2018年4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發布,拉開資管領域改革的序幕。之后,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和《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等,形成了銀行理財行業改革的基礎性文件。在前述框架的基礎上,2021年至今,銀行理財監管制度體系又有了持續深化(詳見表3-1),“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
資管新規發布后,監管部門按照“實事求是、一行一策、穩妥有序、獎懲分明”的總體原則,全面部署、扎實推進銀行理財存量資產處置工作。至2021年末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的轉型整改任務基本完成。
一是保本理財清零。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理財非保本、保本非理財”的理念已為投資者共識。
二是凈值化轉型進展顯著。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較資管新規發布前增加23.89萬億元,行業凈值化率達到92.97%。
三是行業亂象得到根本整治。復雜嵌套、池化運作、資金空轉等情況得到根本扭轉,同業理財較資管新規發布時下降97.52%。
四是存量整改基本完成。除少量個別資產納入后續個案處置外,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存量整改計劃。
理財業務“量質齊升”
理財規模實現較好增長,凈值型產品占比超過九成。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以下簡稱“理財登記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末,全市場理財產品余額共29萬億元,較2020年的25.86萬億元增長12.14%,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并且增速比2020年提高了5.24個百分點。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92.97%,凈值化率較2020年增加25.70個百分點。在理財行業“質升”(資產整改、規范發展、凈值化轉型)的同時,實現了較為可觀的“量增”成績。
理財公司產品規模翻倍,專業化經營態勢明朗。2021年末,理財公司作為單獨的非銀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余額為17.19萬億元,是2020年規模的2.58倍,全部為凈值型產品;其中,理財公司自主發行超10萬億元、占比58.51%,母行劃轉的符合理財新規產品占比41.49%。共301家銀行(含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存續余額11.81萬億元,同比下降38.46%,下降主要是由于不合規產品整改壓降、產品劃轉至理財公司、母行到期不再續發等正面因素帶來的積極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有存續理財產品的銀行數量從2020年的331家下降為2021年的301家,減少30家,表明在理財行業轉型整改的過程中,部分中小機構退出了理財產品的發行,這符合監管部門倡導的理財業務專業化經營、規范發展的政策導向。
理財公司“牌照”稀缺,獲批家數僅有微增。作為回歸本源、專業經營的關鍵一環,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共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和4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獲批籌建數量較2020年底僅增4家。在29家獲批籌建之中,27家已獲批開業,包括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6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9家,城商行理財子公司7家,農商行理財子公司1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4家,較2020年底開業數量僅增7家(詳見表3-2)。
產品端:產品結構深化轉型
產品創設“越來越活”。理財產品由過去銷售為導向的產品設計思路轉變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設計思路;產品由過去資產配置定產品創設轉變為以產品創設定資產配置;由過去產品同質性向產品多樣化差異性轉變。根據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設計不同品種,進一步完善了現金管理類、穩健定開類、長期封閉類、最短持有類等產品,推出了養老類、指數類、支持“三農”類、綠色環保類、國家重大戰略項目類等特色類產品,理財產品差異化設計明顯。
封閉式產品“越來越長”。從產品期限看,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2019年約200天,2020年為228天,2021年12月為481天,其中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期限更長,為574天。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短期限產品越來越少,90天以內封閉式產品已逐步壓降為零,另一方面長期限封閉式產品具有投資運作不受頻繁申贖影響、可以攤余成本計量、減小凈值波動、加大杠桿操作、非標投資期限更長、享受期限利差而提高收益率等優勢。發行更長期限的封閉式產品,體現了管理人在投資端的“主動權偏好”,成本法下的凈值波動也更小。
開放式產品“越來越多”。開放式理財產品按存續余額計算,占全部理財的比例2019年為72%,2020年為79%,2021年達到82%,逐年提高。主要由于90天以內短期限的封閉式產品停發之后,此類客戶主要轉投開放式產品,反映了投資者的“靈活性偏好”和“流動性偏好”。
固收類產品“不斷加固”。2021年全市場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實現大幅增長,年末余額26.78萬億元,在全市場理財產品占比92%,而2020年這一數字為21.81萬億元,占比84%;權益類產品規;緵]有變化;混合類產品余額2.14萬億元,較2020年減少1.83萬億元,同比下降46%(詳見表3-3)。對于固收類產品,各理財機構的普遍做法是:一是以現金管理類產品獲客,作為零錢錢包;二是以多期限固收產品打底,滿足多層次客戶需要;三是以“固收+”產品增配,通過“+”號部分增厚收益。
最短持有期產品“應運而生”。在產品開放與封閉以及客戶投資靈活性的平衡之間,流動性與收益率的平衡之間、投資者偏好與管理人偏好的平衡之間,最短持有期和客戶周期型產品具備兼顧的優勢,客戶靈活購買無需等待、以個人為單位鎖定周期,深受市場歡迎,也凸顯“以客戶為中心”創新產品類型的重要性。
私募理財產品“難成氣候”。雖然私募理財相比公募理財在投資范圍、集中度、杠桿率、流動性受限資產比例等方面具有諸多優勢,但在非標資產不斷壓降、部分行業風險暴露、權益市場表現不佳、理財公司投研能力仍顯不足等背景下,私募理財增長緩慢。在2021年29萬億元的理財余額、3.1萬億元的增長規模中,私募理財余額僅1.16萬億元,與2020年1.11萬億元基本持平。在2021年理財122萬億元總募集規模中,私募僅占1%。
創新主題產品“精彩紛呈”。一是開展“養老理財試點”,首批四家機構的養老理財產品2021年12月6日在四個城市開始發售,通過引入平滑基金、風險準備金、非母行第三方托管等方式,增強養老理財的風險抵御能力,2021年試點效果良好,2022年初又擴充試點范圍,從“四地四機構”擴充為“十地十機構”。二是理財積極支持“雙碳”政策,完善ESG投資體系,2021年發行“雙碳”主題理財34只、ESG理財產品48只。三是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試點政策于2021年10月發布后,“北向通”中理財產品余額連續三個月走高,年末港澳個人投資者持有境內理財產品1.16億元。四是支持鄉村振興。以中郵理財為例,踐行“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經營理念,2021年推出了“惠農”系列多款理財產品,支持鄉村振興、服務普惠金融,取得良好反響。
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機構在自己的官方網站和中國理財網加大了理財的信息披露程度,中國理財網作為監管指定的銀行理財信息披露渠道專門開發了理財信息披露平臺,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信息披露的要求,為銀行理財提供統一的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更加規范,投資者查詢更加方便,成為投資者權益保護的重要方面。
銷售端:客戶增長和渠道擴充
在打破剛兌、理財產品全面凈值化之下,理財收益不再像原來預期收益率一樣“所見即所得”,過往的收益率表現也“只代表過去、不代表未來”。面臨著頻繁波動的單位凈值,理財客戶的數量是增長了還是下降了?銷售理財的銀行多了還是少了?渠道端發生了什么變化?
銀行理財客戶數量陡增。根據理財登記中心披露數據,截至2021年底投資者數量為8129.90萬個,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為8067.23萬人,是2020年的兩倍;機構投資者數量為62.67萬個,是2020年的四倍多(詳見圖3-1)。在資管新規出臺、各類資管產品不再剛兌之后,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數量不降反增,這不僅體現了監管部門治理金融亂象、凈化行業生態的積極成果,同時也反映了客戶對銀行“品牌形象”的認同,認可銀行理財產品在各類資管產品中仍最為穩健,以及對于銀行承擔“信義義務”的信任。
中低風險客戶增長為主。根據理財登記中心數據,2021年末持有R1(低風險)產品的客戶數量占全部8130萬客戶的40.9%,約3325萬人,而2020年占全部4162萬客戶的19.32%、約800萬人,持有R1產品客戶一年凈增2521萬人;同理計算,持有R2(中低風險)產品的客戶數量,也在2021年大幅增長,凈增1181萬人。R1與R2客戶合計凈增約3700萬人,占全部新增客戶的93%(詳見表3-4)。
發行理財的銀行數量下降。截至2021年底,全市場共有301家銀行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較2020年減少30家,減少的全部為資質較弱的中小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并且,隨著行業變革更加深入、專業化經營要求不斷提高,預計該數量還會繼續下降,那些投研風控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不足、原來主要依賴非標投資、同業購買、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的中小機構,在強監管、嚴監管、回歸業務本源、嚴禁多層嵌套、穿透底層估值、強化信披報送之中,將勢必退出。
銷售渠道開始互連互通。專業化理財公司成立后,其發行的理財產品除了由其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為其代銷,從而各家銀行作為代銷人、各家理財公司作為發行人形成了“多對多”的互連互通,行業生態發生了較為深刻變化。截至2021年底,18家理財公司打通了母行之外的其他銀行代銷渠道。特別重要的是,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為解決代銷人與發行人之間數據交換標準不統一、接口不規范、“多對多”聯網開發成本高等行業痛點問題,于2021年著力建設理財數據中央交換平臺,以“統一聯網模式、統一數據標準、統一存儲備份”為核心,實現標準化、保密化、自動化傳輸,不僅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也節省各機構的成本投入。
投資端:主打固收標債、脫虛向實
資產負債一增一減,杠桿率下降。2021年末全市場理財產品資產端合計31.19萬億元,同比增長8%;負債端合計2.14萬億元,同比下降25%。年末理財產品整體杠桿率107.37%,同比降低3.63個百分點。
固收類投資快速增長,權益類有所回調。如前文所述,由于中低風險偏好客戶快速增長,為滿足客戶“低波穩健”需求,固收類產品“不斷加固”。2021年末,債券類投資(含債券和同業存單)同比凈增2.8萬億元、存款及拆放同業類同比凈增1.1萬億元,兩類資產在全部資產中的占比合計達到83.7%,同比增長6.7個百分點;而權益類投資余額較2020年末下降0.35萬億元,在全部資產占比下降1.5個百分點(詳見圖3-2)。作為銀行的傳統優勢領域,固收類資產仍是絕對主力;而在權益類資產方面,投研和交易能力仍有待提升。
非標投資快速壓降。響應監管要求,2021年末理財持有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余額為2.62萬億元,余額同比下降17%,資產占比同比減少6.6個百分點,較資管新規發布時減少14.8個百分點。
間接投資余額仍然較高。截至2021年底,理財產品持有各類資管產品(指公募基金之外的各類資管產品;不含私募基金、協議委外類資產)規模11.4萬億元,在全部資產占比36.55%,較資管新規發布時下降10.63個百分點。間接投資對于理財產品管理人雖然有“輕運營”的優勢,但也帶來穿透估值、穿透核算、穿透披露、穿透監管的麻煩,另外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直接開戶應同其他資管產品一樣公平對待、獨立開戶,此需加快解決。
積極支持實體經濟履行社會責任。2021年末銀行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5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萬億元。其中投向綠色債券規模超2200億元,投向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扶貧等專項債券規模超120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超3萬億元。
運營端:完成新金融工具準則切換“大考”
資管新規之前,理財客戶早已習慣于原先的理財“預期收益率”,投資的本金和獲得的收益享受“隱性剛兌”,對理財產品估值和單位凈值基本沒有概念。資管新規出臺之后,凈值型產品雖然不斷增多,但在過渡期間,為避免市場劇烈波動,監管部門給予了過渡期繼續使用攤余成本法的政策,對于滿足一定條件的定開產品和封閉式產品,通過繼續使用攤余成本法,仍一定程度平抑了凈值波動、維持產品的“安穩”。因此,理財投資者在過渡期內雖然有了單位凈值的概念,但對凈值的波動感受并不太深。
全面凈值化的切換壓力撲面而來。隨著2021年底過渡期到期,2022年理財產品開始實施新金融工具準則,原先在過渡期內使用成本法估值的大量產品,需要切換為市值法以公允價值計量,從而實現真正的凈值化。應使用市值法的范圍包括全部的開放式產品、不符合SPPI測試(合同現金流量測試)的所有金融資產,例如銀行資本補充工具、以出售為目標的金融資產等;同時,理財產品通過spv進行間接投資的全部底層資產也與首層資產一樣,執行上述新準則要求。不僅是估值方法的變化,公允價值的計量也存在難點,例如非標資產估值、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資產的估值,以及按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確認減值準備等。
監管部門積極引導,穩妥有序推進。為防范金融市場重大波動風險,相關部門提前著手,督促各機構積極“備考”。一是提前明確2018年央行發布的“720補充通知”在過渡期結束后不再延用,使市場機構形成了明確預期和剛性約束;二是要求在過渡期結束之前,窗口指導分批次逐步完成相關資產的市值法切換;三是財政部于2021年9月末發布《資產管理產品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征求意見為契機,指導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助力凈值化轉型。
在2021年8月之后的逐步切換過程中,各家機構的理財產品凈值普遍開始體現波動。所幸的是,之前債券“牛市”在成本法下積累了一定浮盈,切換時予以釋放,避免了切換時點的凈值下跌導致的客戶投訴和大面積贖回,基本實現了平穩切換的預期目標。切換后,市場波動和風險變化開始更加及時、更加真實地反映在產品凈值上,避免了價格失真和風險隱匿。
管理人銷售人托管人通力協作。2021年為做好估值切換的改造工作,在理財產品的管理人和托管端,普遍對內部的估值核算制度和相關IT系統進行了大量改造,同時,管理人通過加強研判,捕捉合適的“窗口期”,擇機實施切換。在銷售端,對理財客戶經理和客服人員提前開展學習培訓、在官網和公眾號發布投教文案,對客戶加強解釋溝通。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市場各機構于2021年底順利完成過渡期到期的估值切換“大考”。
科技端:IT賦能業務轉型發展
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風起云涌,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賦能理財業務的營銷、投研、交易、風控、運營以及績效管理等領域,已經成為各家理財公司在大資管行業中實現快速突圍的重要發力點。沿著信息化、平臺化、數字化、智慧化的發展方向,理財機構的科技和數據部門正在從原來的業務支撐者轉變為業務驅動者,在不久的將來還將逐步發展成為業務引領者和價值創造者。
2021年各理財公司依托母行的科技力量,把大量資源投入到資管業務的金融科技,加快系統建設、賦能業務發展、探索數字化應用。招銀理財全力打造新一代資管科技平臺(HARBOR),以自主研發為主,集投資、研究、風控、結算、運營為一體。目前,HARBOR平臺已實現操作型平臺主干工程貫通,科技賦能業務成效顯著。建信理財“大資管家系統”以數據為驅動,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中心,建立了金融產品、系統工具、增值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端到端解決方案,有效地完成了“資管新規”下理財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銀理財以新興技術為支撐,構建高效化、生態開放化的業務管理系統體系,利用機器學習、大數據、生物識別等創新技術及大數據應用成果,系統從操作平臺向智慧化、數字化分析平臺轉型。中郵理財形成“數智一體化”(FALCON)IT規劃,著力構建具有云原生特性的彈性物理架構、統一的分布式微服務技術底座,以投研投決平臺化、投資交易全域化、風險合規數字化、代銷直銷多樣化、運營支撐智能化等為目標,將應用系統建設與數智中臺、數字化轉型充分融合“齊步走”。
作者
管圣義: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
潘玉強:中郵理財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本文摘編自《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2》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銀行業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