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黃鑫宇)由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下稱“中銀協”)15家成員單位共同參與撰寫的《中國保理產業發展報告(2021-2022)》(下稱《報告》)近日完成。11月22日晚,中銀協官方公號發布了報告。對于保理業務未來的發展,《報告》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重新認識保理與貿易融資;二是跳出保理看保理,打通保理與其他供應鏈貸款產品之間的關系。
據介紹,本次《報告》是中銀協連續第十年發布保理產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雖然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銀行業保理業務量繼2020年強勢反彈后,實現持續增長,在較困難的經濟形勢中表現出整體向好的態勢。
根據中銀協保理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保理專業委員會全體成員單位保理業務量為3.5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97%。其中,國際保理業務量為481.77億美元,同比增長32.52%;國內保理業務量為3.2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44%。國內保理業務仍然是保理市場的主力增長點,在保理業務中占比達91.29%。
對于國內保理業務面臨的主要風險,《報告》則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受疫情影響,部分地區基于地方預算支出的建設項目可能出現生產和支付進度遲滯等問題,基于此類交易項下而形成的保理業務,存在應收賬款賬期延長的潛在風險;二是由于2022年第二季度疫情因素,國民經濟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速放緩,規模型企業產能的縮減將直接影響中小型供應商訂單量與支付賬期,形成因商業糾紛、應收賬款賬期延期,產生保理融資的還款信用風險;三是部分同業競爭激烈、產能過剩或過于依賴資金周轉的行業存在潛在風險。
基于此,《報告》對我國保理產業和保理業務的發展提出兩點建議。
首先,重新認識保理與貿易融資。《報告》認為,包括保理業務在內的貿易融資是按照企業內部的具體交易結構來設計產品,依托實際交易債項,根據交易結算的各個時間節點進行融資安排和風險防控設計,從而解決貸款用途與期限難以管控的問題,這是銀行用貿易融資來改造和替代流動資金貸款的根本出發點。此外,保理等貿易融資產品還具有一項明顯優勢,即一旦由一家銀行為企業項下的一筆交易提供了貿易融資,原則上其他銀行通過相關的質押登記公示系統就能夠獲悉債項融資信息,進而避免對同一交易進行重復融資。
其次,《報告》提出應跳出保理看保理,打通保理與其他供應鏈貸款產品之間的關系。保理業務從商業銀行監管角度來看,在廣義上屬于商業銀行“企業經營性貸款”的一種,而企業經營性貸款最大特點在于用途監管,正是基于監管對融資用途的關注,通過構建“保理+貸款”的供應鏈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可以滿足企業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需求,既能便利企業的融資申請,也能解決重復融資和資金用途監管的問題。《報告》認為,這將是未來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方向。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楊許麗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