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債利差繼續大幅擴大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再出現去年12月的機構抱團帶來的踩踏現象,這個風險要防范,但再次出現的可能性不大。”1月6日,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第一創業(002797)證券舉辦的“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債券市場”論壇上,光大理財專戶投資部行政負責人、董事總經理程鵬亮說分析說。
從2022年11月11日開始,債市出現大幅波動,11月10日至16日的4個交易日中,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升13基點,達到2.83%,并在12月份一度 2.91%以上。截至1月6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維持在2.8425%的水平。
“2022年11月之前,債市是一個小牛市,或者說是一個走得比較穩、比較慢的牛市,但經過11月和12月的調整之后,可以說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市。”程鵬亮說。
陳鵬亮認為,隨著經濟復蘇,預計2023年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可能會在2.7%至3.3%的區間運行,波動比2022年要大。而2022年的無風險利率的波動并不是很大,即使加上最后兩個月,十年期國債也沒有超過3%。
對于2023年債市可能會出現趨勢性熊市的看法,程鵬亮分析,在保增長作為重要任務的情況下,無論是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沒有收緊的可能性,因此很難出現趨勢性的熊市,全年波段上行的可能性比較大。
他還預計,今年一季度的利率水平應該會保持穩定,二、三季則可能會出現上行,四季度總體看平或走低,全年有可能呈現出梯形結構。預計全年流動性則可能也會前松后穩。
在這樣的背景下,信用債市場走勢可能會趨向平穩。程鵬亮分析, 2022年12月份信用利差水平擴大后,信用利差已經達到近5年的高位,配置性價比較高,而一季度市場配置需求較強,不支撐信用利差繼續擴大,因此一季度信用債市場總體應該比較穩定。
去年最后兩個月債市的波動,觸發了債基、理財等資管產品凈值大面積下跌,并引發了客戶贖回、拋售的現象,成為銀行理財凈值化后面臨的新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應當如何應對?
“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后,銀行理財的凈值化一定會帶來凈值波動,我想理財公司做好了90%的準備,渠道可能只做好了50%的準備,而投資者可能只做好了20%的準備。”程鵬亮說。
銀行理財是債券、債基的主要機構投資者。而債市最近一次大幅調整前,不少投資者買銀行理財時,仍然存在保本保收益的觀念,加上資管新規實施后,債市走勢也一直較為平穩,并沒有對凈值化帶來的波動有充分預期。
“凈值化打破銀行理財剛兌的同時,對債市的配置屬性也是減弱的,買入并持有的老思想也有變化,雖然現在銀行理財買入信用債多數也是持有到期,但是跟過去不一樣。”程鵬亮說,現在的持有到期,中間會有估值的變化,也會受到投資者申贖影響。這一波債市調整,對于銀行理財的影響也不是一次性的,未來至少有兩個變化,需要銀行理財行業重新審視。
一方面,銀行理財作為管理人,要幫客戶管理市場波動,會比過去更加重視穩定性和流動性, 也會更重視客戶畫像和產品畫像,短期會更加傾向于發行低波動的產品。這也意味著相對比較低的投資回報。
另一方面,經過這次市場波動后,投資者對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想法,也可能會逐步地沖淡。未來,投資者教育要跟銀行理財投資管理能力會相輔相成地發展,銀行理財的發展才會成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