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季末對流動性的收緊,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在10月份獲得顯著回升。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取的國有大行、股份行旗下共11家理財公司存續產品的規模數據(僅以子公司管理口徑計)顯示,10月份11家銀行理財公司總體規模單月增長超7900億元,10月末合計規模與今年年初水平基本持平。
10月以來,因股票、債券市場持續波動,收益率相對穩定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受到投資者青睞,該類產品也成為帶動銀行理財總體規模回升的重要因素。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掌握的數據,11家理財公司現金類產品單月增幅合計超7600億元。
走出9月陰霾,單月規模回升超7900億元
11月15日,券商中國記者獲取的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及招銀、興銀、信銀、光大、浦銀理財共11家主要理財公司的最新規模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這11家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合計超17萬億元,較9月末增長超7900億元,與今年年初的17.05萬億元已相差無幾。
事實上,月末疊加跨季因素對流動性的收緊,以及債市波動對產品凈值的擾動,今年9月份的銀行理財規模環比降幅較大。據中信證券(600030)研究部明明團隊此前測算,9月份銀行理財總規模單月降幅約1.17萬億元。
不過,銀行理財在三季度末特殊時點的規模下降很快迎來回暖。據券商中國記者獨家掌握的數據,“工農中建交郵”六大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規模10月合計回升超4700億元。在這11家理財公司中,農銀理財單月規模增幅超2000億元,而招銀理財和工銀理財的增幅均超1000億。
經過此番增長,這些理財公司總體規模與今年年初時較為接近。其中,大多數股份行理財公司已較年初規模實現小幅增長,例如,截至10月末,信銀理財、光大理財和招銀理財較年初增長規模均超1000億元。而國有大行理財公司規模較年初則“稍欠火候”。截至10月末,除交銀理財較年初增長約1400億元以外,其余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仍不及年初時規模。
近日,據中信證券測算,今年10月銀行理財規模環比大幅增長1.15萬億元至27.32萬億元,增幅達4.39%,基本修復了9月的失地。
在銀行理財行業的此消彼長之下,行業規模的排名格局仍在加速洗牌。截至10月末,規模排名前二的公司分別是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仍穩穩守住了2萬億元以上的行業第一梯隊。
在1.5萬億元~2萬億元的規模區間,各大理財公司的差距并不算大,這也造成了第二梯隊的座次在短短幾個月內發生頻繁更替。
根據券商中國記者此前獲取的數據,今年9月末,規模排名第三、第四的理財公司分別為信銀理財、工銀理財;而到了10月末,來自國有大行的農銀理財重回第三名,信銀理財和工銀理財則分別以微弱的差距居于第四、第五。
股債波動下,現金類產品受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10月份規模的穩步增長,一方面來源于9月季節性因素已經度過,另一方面則是10月股市、債市的持續波動下,防御屬性較強的現金類產品受到市場歡迎,產品流入規模成為理財貨架品類中的主要產品。
據券商中國記者掌握的數據,上述提及的11家理財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10月份合計增長超7600億元;其中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較9月末增長超4100億元。在11家公司中,現金類產品增幅前列的公司分別為招銀理財和農銀理財,單月增幅均超2000億元。
貨架上的各類產品變化趨勢來看,固收類產品回暖趨勢較為顯著,而混合類產品年內規模萎縮幅度較大,權益類產品的變化仍不明顯。
以占規模絕大多數的固收類產品為例,截至10月末,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合計規模較今年6月末增長約7000億元,回到8萬億元的規模區間,占產品總規模比例持續增長,但仍較今年年初規模減少約3700億元。股份行理財公司的固收類產品回暖的幅度則更為明顯,包括信銀、招銀、光大和興銀理財在內的多家公司,固收類產品均較年初增長超1000億元。
根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10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單位凈值破凈數量3003只,占比5.97%,累計凈值破凈數量2118只,占比4.74%,盡管較9月有所上升,但已顯著低于今年年初20%-30%的破凈率水平。
混合類產品規模的形勢則不容樂觀。今年以來,由于權益類市場的震蕩下行,加之債市波動因素,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表現不佳。券商中國記者據中國理財網數據統計,截至11月15日,混合類產品凈值“破凈”的數量達408只,約占存續混合類產品數量的28.5%。另外,券商中國記者綜合各券商研報數據了解到,年內新發行的混合類產品規模數量也明顯少于往年。
受上述各類因素影響,截至10月末,券商中國記者掌握數據的11家理財公司旗下的混合類產品總體規模較今年年初減少約3000億元,年內降幅約36%,其中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該類產品減少約1400億元,降幅約25%。
總體來看,展望后續市場走向,有機構預計理財規模仍有波動。中信證券研報預計,11月理財規模仍會有所增長,總規模或將接近到28萬億元的水平,但很難超過;12月又將迎來季節性回落。
中信證券分析稱,2024年經濟穩增長仍需維持貨幣政策的持續寬松,而銀行凈息差將面臨較大壓力,為配合央行貨幣政策,明年或仍將推動數輪存款利率的調降,屆時理財收益優勢將更加凸顯。整體來看,預計2024年上半年理財規模將恢復至28萬億元以上的水平,沖量或將集中在下半年,“資產荒”的壓力之下債市也將有望隨之走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