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12月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7.1104,較11月1日上升674個基點。截至12月1日18時,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分別報7.1384、7.1449。11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從11月初的7.17升至7.10水平,在岸、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分別從月初的7.31、7.33升至7.13、7.14水平。
對于本輪人民幣匯率走強,市場機構普遍認為是11月美元指數回落帶來的外部環境改善。Wind數據顯示,美元指數已從11月1日的106.66跌至11月30日的103.51;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11月1日的4.77%回落至11月30日的4.37%。
美元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因素。2023年,國際形勢復雜嚴峻,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維持高位,美債收益率一度升破5%,人民幣匯率在前三季度持續承壓。隨著11月美國就業、通脹等多項經濟數據顯著回落,市場對美聯儲停止加息的預期逐步升溫。專家普遍認為,美元“頂部”或已出現,趨勢性回落或將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支撐。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曾在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本輪加息已接近尾聲,美債收益率創10年高點后回落,中美利差將逐步恢復至正常區間,這將有利于支撐人民幣匯率。
對于當月人民幣匯率走強,國金證券(600109)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指出,前期,人民幣的升值更多依賴美元回落的推升。但11月17日以來,人民幣升值高于美元指數貶值幅度,人民幣已由“被動”升值轉向“主動”升值。他認為,年初以來,在人民幣貶值的擔憂下,大量結匯需求“積壓”;近期貶值擔憂的緩和,疊加年終結匯的季節性,結匯需求的釋放或對匯率有明顯支撐。
“三大邏輯決定了人民幣本輪周期壓力最大的階段正在過去。”廣發證券(000776)宏觀分析師鐘林楠總結稱,國內經濟增長已經度過谷底,雖然需求短期仍然偏弱,但已經出現一系列積極線索;美國通脹和就業市場數據連續放緩預示美聯儲加息周期大概率已經結束,美債利率中樞可能繼續下行,中美利差對匯率的壓力減緩;中美關系相向而行,外部發展環境更為有利。
匯率走勢根本上取決于經濟基本面。人民銀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中國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有利因素較多。展望未來,經濟內生動力還將不斷增強,消費潛能繼續釋放,投資新動能促進穩總量、優結構,出口仍具有較強競爭力。我國經濟將繼續向常態化運行軌道回歸,預計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央行報告還指出,下階段,將堅決對市場順周期行為進行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防止形成單邊一致性預期并自我強化,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人民銀行對匯率問題表態堅決,后續將繼續做好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風險防范,并可能繼續加碼匯率方面相關政策或預期引導措施,穩定匯率走勢。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高瑞東表示,歲末年初國內穩增長政策有望進一步發力,對人民幣匯率形成進一步支撐。展望2024年,中美經濟和貨幣政策周期有望從背離走向收斂,驅動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但空間受制于美元指數回落幅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