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歷時三年有余,這家理財公司終于獲批籌建。2024年1月1日,浙商銀行發布公告,宣布已獲準籌建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浙銀理財”)。籌建工作完成后,該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提出開業申請。
隨著浙銀理財的加入,全國性銀行均已設立或獲準籌建理財公司,理財公司的總數量也將擴容至32家。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預計中西部地區的頭部城商行將有望獲批成立理財公司,行業陣營預計將進一步擴容。
歷時三年終獲批籌建
又一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2024年1月1日,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2023年12月29日,該行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籌建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根據該批復,該行獲準籌建浙銀理財;I建工作完成后,該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提出開業申請。
對于此次浙銀理財獲批籌建,浙商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浙銀理財籌建獲批是推動理財業務回歸本源,強化風險隔離,引導社會資金活水灌溉實體經濟的新起點,也是該行實施深耕浙江戰略、服務兩個先行的重要抓手,有利于進一步加快探索建立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此外,設立理財子公司、補齊牌照短板,有利于更好地整合業務資源、豐富理財產品體系,更好滿足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
回顧浙銀理財的籌建經歷,從提出設立到獲批籌建,已歷時三年有余。早在2020年11月26日,浙商銀行就曾發布公告,擬出資20億元,全資設立浙銀理財,注冊地為杭州。彼時,對于設立浙銀理財的原因,浙商銀行透露,通過設立理財公司,規范開展理財業務,強化理財業務風險隔離,有利于提升該行綜合金融服務水平,增強該行服務實體經濟、價值創造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從理財業務結構來看,近年來,浙商銀行相繼推出了“升鑫贏”“聚鑫贏”“涌薪”“涌盈”等凈值型理財產品系列。截至2023年6月末,該行理財產品余額1764.37億元,相較于2022年同期減少27.01%。而在2019年商業銀行理財公司成立元年之時,該行截至當年末的理財產品余額則為3304.8億元。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表示,銀行理財公司面世至今逾四年,不少同為股份(002835)制的其他商業銀行抓住先發優勢已經依靠理財公司體制實現了理財業務規模的跨越式發展,尚未成立理財公司的商業銀行會面臨來自其他同業的激烈競爭和強烈沖擊,這也將是作為后發者的浙銀理財未來面臨的難題之一。
全國性銀行“玩家”聚齊
目前理財市場已有31家理財公司獲批開業,包括5家中外合資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和26家中方全資理財公司。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母行背景發現,目前國有六大行均已設立理財公司;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除浙商銀行外,其余11家銀行的理財公司均已開業;城商行設立的理財公司數量已有8家,包括杭銀理財、寧銀理財、徽銀理財、南銀理財、蘇銀理財、青銀理財、上銀理財和北銀理財;農商行方面目前僅有重慶農商行1家開設理財公司。
此次,隨著浙銀理財的加入,全國性銀行理財公司將聚齊,理財公司行業總數量也將擴容至32家。周毅欽認為,浙銀理財獲批意味著18家國有大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已經全部成立或獲準籌建理財公司,作為理財行業的“先頭兵”,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理財公司發展源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的要求,“資管新規”提出,具有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此后理財公司異軍突起。
從成立節奏來看,2019年是理財公司誕生元年,彼時共有11家理財公司開業,2020年則有9家;2021年,理財公司獲批開業步伐放緩,共有2家開業;2022年則重回獲批開業高峰,8家理財公司成立,2023年則僅有1家合資理財公司法巴農銀理財開業。
周毅欽表示,2023年理財公司獲批籌備或開業步伐實際上是有所放緩,一方面,大中型商業銀行中,主流銀行已經基本都成立了理財公司;另一方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因此中小銀行理財子公司準入標準也將趨嚴,監管部門也會把好審核關。
在現有格局下,較晚成立的理財公司有何優劣勢?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認為,晚入場的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在于,大部分投資者已經適應了理財公司的運營模式,對凈值波動的理財產品接受度也比較高;劣勢在于理財公司脫離母行獨立運營,需要盡快組建投研團隊,進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團隊管理、資產運作、風險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盡快完善和成熟。
仍有擴容空間
從2023年資管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銀行理財行業有所黯淡,甚至一度出現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超過理財產品規模的現象。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截至2023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較2022年末的27.65萬億元減少逾2萬億元。而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實現反超,截至2023年6月末,基金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達到27.69萬億元。
目前,2023年整體理財市場存續規模數據尚未披露,對于后續理財市場規模情況,周毅欽認為,銀行理財業在2023年初經歷了探底調整后,下半年整體規模穩中有升,業績表現回暖,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的認可度有一定修復,預計2023年年末理財規;蛟27萬億元左右。展望2024年,利率環境依然處于下行通道,商業銀行可能仍將繼續下調存款利率,對于存量資金或有擠壓作用,一定程度上利好理財產品規模。因此,預計2024年理財業的整體發展偏樂觀。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已獲批籌建或開業的理財公司外,西安銀行(600928)、烏魯木齊銀行、齊魯銀行、貴陽銀行(601997)等也曾公開透露擬設立理財公司的意愿。對于后續理財公司行業格局及趨勢,周毅欽表示,未來,預計中西部地區的頭部城商行將有望參與進來,但是其門檻和要求將比過往更加嚴格。
劉銀平則認為,目前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均已設立理財公司,理財規模相對較大的城商行也已設立理財公司,未來理財公司獲批步伐會繼續放緩,少數城商行、農商行可能會繼續入場,但大部分地方性銀行受資金、資管水平等方面限制,理財業務或轉向代銷模式。
隨著數量不斷擴容,理財公司又該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劉銀平指出,理財公司產品同質化現象主要是受客戶風險偏好影響,理財公司需要投其所好,向投資者提供中低風險、凈值波動相對較小的固收類理財產品。實際上,理財公司一直注重差異化發展,積極拓寬底層投資范圍,推出差異化產品體系,各種主題類產品種類比較豐富,比如綠色金融、養老、公益、專精特新、區域特色等類型產品,但產品是否被認可主要取決于其凈值波動情況及業績表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