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有能力經得起長周期考驗。”4月2日,建設銀行召開2023年度業績發布會,張金良首次以董事長的新身份公開亮相,攜一眾管理層就該行過去一年服務實體、貸款投放、下一步分紅措施等熱點問題一一回應。張金良將建設銀行2023年的經營業績歸納為“穩中有進,均衡協調”,該行管理層透露,建設銀行(601939)正在研究爭取依法合規積極有序推進中期分紅,與此同時,TLAC債發行事項將向監管部門提交材料,爭取在今年三季度能發行。
防止經營目標單一化
在今日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張金良用“穩中有進,均衡協調”總結建設銀行2023年的業績表現。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3年,建設銀行盈利平穩增長,實現凈利潤3324.60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2.34%;實現營業收入7697.36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1.79%。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市場利率整體下行等因素影響,利息凈收入較上年減少264.36億元,降幅4.11%;受市場環境變化及減費讓利等因素影響,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較上年減少3.39億元,降幅0.29%。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建設銀行不良貸款3252.56億元,較上年增加324.31億元;不良率1.37% ,較上年下降0.01個百分點。
張金良總結稱,“穩”體現在資產負債主體業務平穩增長,凈利潤增幅是2.34%,“進”體現在重點戰略業務量質齊升,客戶賬戶基礎不斷夯實,資產負債結構持續改善。均衡協調,主要體現在ROA、ROE、NIM保持可比同業領先水平,資本充足率保持較優水平,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保持了平穩。
“金融是一場馬拉松,要有能力經得起長周期的考驗就必須準確把握我國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的認識,摒棄以規模和速度論英雄的傳統思維,更好統籌總量和結構、規模和效益、短期和長期、局部和全域、發展和安全,防止經營目標單一化、片面化、短期化,實現穩健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張金良總結稱。
新的一年,面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的經營環境,張金良強調,建設銀行將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基于資產、負債、資本、收入、成本等五大財務報表要素,把結構調整和質效提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堅定不移推進內涵式發展。
對公貸款有望實現雙位增速
過去一年,多家銀行對公貸款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建設銀行表現也較為“亮眼”。截至2023年末,該行境內公司類貸款13.23萬億元,較上年增加2.21萬億元,增幅20.01%。從更為細分的領域來看,投向交通運輸、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保持快速增長。投向制造業的貸款2.70萬億元,較上年增加4596.37億元,增幅20.47%。民營企業貸款5.40萬億元,較上年增加9512.16億元,增幅21.39%。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2.2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7681.29億元,增幅52.14%。
對公貸款的增量是各項貸款的“主力軍”,2024年,建設銀行對公貸款仍將保持強勁增速。建設銀行副行長王兵坦言,“展望全年,國家一攬子穩增長的政策今年將持續顯示出效果,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的情況也好于預期,企業經營回升向好,所以結合我們自身看,建設銀行對公項目儲備也比較充足,預計全年對公貸款的增量將與去年同期保持持平,能夠實現兩位數以上的增速”。
王兵強調,建設銀行將通過市場化手段持續盤活存量的信貸資源,發揮票據的融資交易特點,加大周轉交易力度,探索通過REITs等資產證券化的方式來盤活存量的信貸資源,以及持續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貸款的核銷等方式做好信貸的資產質量管理。
談及下一步信貸投放策略,張金良也提到了“有增有減,有取有舍”的關鍵詞。他強調,優化資產結構,在保持信貸總量平穩增長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存量盤活和結構調整,做到有增有減,有取有舍,做好大類資產配置,持續壓縮低效資產占比。
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認為,建設銀行對公貸款增長首先反映出2023年整體經濟向正常化方向回歸的大趨勢。從增長速度來說,也反映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戰略布局,對公貸款在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的大幅增長,也能反映出該行跟隨國家政策調配進行的結構性調整。
房貸提前還貸規模有所下滑
作為國內住房按揭貸款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建設銀行的房貸業務備受關注。2023年,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6.39萬億元,較上年減少930.84億元,降幅1.44%。
建設銀行副行長李運解釋稱,存量房利率調整之后,減少了房貸客戶房貸利息的支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提前還貸的動力,建設銀行前三個月房貸提前還款的規模相比去年四季度有一定的下降。
“從建設銀行的數據看,3月以來住房按揭貸款,特別是二手房按揭貸款的受理量環比有所回升,我們也會持續監測,不斷地優化服務,來更好地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 李運直言。
談及下一步對房貸業務的具體安排,李運進一步指出,一方面建設銀行積極滿足房地產供給端的合理融資需求,另一方面也繼續做好住房按揭金融服務。特別是做好三個方面的按揭金融服務。進一步優化按揭服務的線上化流程,比如優化“帶押過戶”的服務,提升按揭服務的效率和客戶的體驗。其次,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個貸服務。最后,做好對于發達縣域農民自建房的按揭貸款支持。
“我們也關注到在一些發達地區農民對于自建房貸款有需求,所以建設銀行也專門開發了‘美麗鄉村貸’產品來滿足自建房的按揭融資需求。通過這些方式,建設銀行會進一步強化在住房按揭方面服務的特色。” 李運如是說道。
研究積極有序推進中期分紅
在2023年年報大戲中,分紅成為熱詞。談及此時,建設銀行管理層提到,2015年以來該行累計分紅超過1.1萬億元, 2023年分紅超過了1000億元,股息率超過9%。
“昨天我跟同事聊天,他說9%回報的股息率成為了他去年最好的理財首選,我們也希望繼續能保持比較好的分紅,30%的分紅比例不會變。” 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透露,“前期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鼓勵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紅,所以我們也在研究,結合股東的意愿、資本的補充、監管的要求和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多方面的因素考慮,我們爭取依法合規,積極有序推進中期分紅。”
在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從近幾年情況看,大型銀行的現金分紅比例一般在30%左右。隨著宏觀經濟恢復,下一步大型銀行業績有望穩定和提升,現金分紅將有望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繼續以較高的分紅比例為股東和投資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回報。
在資本補充方面,隨著中國版TLAC要求時點的逐漸靠近,銀行也正在積極應對。2021年,央行、原銀保監會、財政部出臺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其中提出,自2025年1月1日起,全球系統性重要性銀行的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加權比率不得低于16%,外部總損失吸收能力杠桿比率不得低于6%。
生柳榮認為,巴塞爾協議III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是中國銀行(601988)業擴大開放、與國際規則對接的一個重要舉措,該舉措的實施有利于銀行轉型發展。2023年建設銀行成立了專班,包括總分行、境內外機構、母子公司,以及總行的前臺和中后臺的部門,一起研究、分析、研判資本新規的影響,同時對體制機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對流程和制度進行了相應的修訂等。
“目前我們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已經做好了,可以保證資本新規的順利落地和平穩地過渡。”生柳榮如是說道。根據測算,資本新規的實施對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正向的貢獻,有利于資本充足率進一步提升。生柳榮稱,“我們現在判斷2025年TLAC(即總損失吸收能力)達標問題不大,因為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接近18%。接下來TLAC債發行事項會向監管部門提交材料,爭取在三季度能發行”。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