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券商2023年的資產減值計提情況浮出水面。
近日,多家券商陸續發布了2023年的資產減值計提情況,加上年初發布的數家,目前已有10家券商公告了這一情況。有的券商僅去年下半年計提金額就接近20億元。整體而言,計提金額集中在2億—5億元,計提科目則主要是股票質押、融出資金、商譽等。
“應該客觀看待減值計提,有時候損失只是暫時的,計提的金額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點又收回來了,那這筆錢就又可以算上公司利潤了。”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有券商計提20億元
2023年年報披露已接近尾聲,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截至4月7日,已經有10家券商披露了資產減值計提的情況。多數券商在披露這一情況時,均會提一句:減值計提金額達到了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的10%以上。
具體來看,東興證券(601198)、紅塔證券(601236)、申萬宏源(000166)、天風證券(601162)、中原證券(601375)、光大證券(601788)、太平洋(601099)證券、中泰證券、東方證券(600958)以及海通證券(600837)披露了2023年(或2023年下半年)減值計提金額。
其中,海通證券2023年下半年計提了19.22億元,計提金額在上述券商中居首。海通證券表示,經初步評估,2023年7月—12月,公司合并報表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19.22億元,減少利潤總額19.22億元,減少凈利潤16.81億元。
光大證券2023年計提了6.69億元。光大證券稱,2023年度,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共計6.69億元,超過公司上一會計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的10%,減少利潤總額6.69億元,減少凈利潤約6.4億元。
計提金額較多的還有中泰證券(2023年下半年計提4.35億元),天風證券(3.97億元),申萬宏源(4.31億元),東興證券(2.02億元)等。
與上述券商計提減值損失,進而侵蝕凈利潤不同,紅塔證券在2023年轉回了部分之前的減值計提,對凈利潤產生了正貢獻。紅塔證券表示,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對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項需要計提減值的資產進行了預期信用損失評估,2023年年度公司共沖回各項資產減值準備3388.42萬元,增加利潤總額3388.42萬元,增加凈利潤2541.31萬元。
從具體的結構來看,紅塔證券主要是沖回了不少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減值準備。2023年度,紅塔證券按照預期信用損失評估結果沖回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4713.22萬元,主要因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違約項目以股抵債,股票估值金額大于債權賬面價值,本期沖回資產減值準備3486.83萬元。
這些業務計提最大
海通證券2023年下半年計提了19.22億元,從結構來看,融出資金計提了9.64億元,長期應收款計提了4.84億元,這兩項占了大頭。
海通證券稱,對于融出資金業務,根據融資主體特征和擔保證券預期處置變現狀況,綜合評估融資主體的預期可回收現金流量,采用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法或單項測試計算預期信用損失,計提減值準備。對于售后回租業務,根據長期應收款的信用風險變化評估預期信用損失并確定相應的信用損失準備,采用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法或單項測試計算預期信用損失,計提減值準備。
光大證券計提了6.69億元,其中商譽計提了3.15億元。光大證券解釋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光大證券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證控股)賬面商譽主要由收購中國光大證券國際有限公司和光大證券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形成,分攤至財富管理業務。2023年,光證控股計提商譽減值損失3.15億元,按未來現金流折現方法計算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組可收回金額,其與資產組賬面凈值和商譽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
申萬宏源計提了4.31億元,其中,其他債權投資計提了1.57億元,應收款項(含其他金融資產)計提了1.12億元。申萬宏源稱,2023年,公司計提其他債權投資信用減值準備1.57億元,主要是公司對已發生信用減值的其他債權投資,根據會計政策預估可回收金額后,相應將賬面價值和預估可回收金額之間的差額確認為信用減值損失。
天風證券計提了3.97億元,其中,其他資產計提了2.63億元。“主要包括公司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資產處置后形成的其他應收款預計計提減值準備2938.60萬元和持有的債權類資產預計計提減值準備20,781.57萬元。”天風證券解釋稱。
東興證券計提了2.02億元,其中買入返售資產計提了8535.86萬元。東興解釋稱,主要是股票質押業務。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