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消費貸利率的“內卷式”競爭,或將告一段落。
時代財經從業內多方了解到,部分銀行自4月1日起上調個人消費貸產品利率。“4月1日起,我行不再發放年化利率低于3%的消費貸款。”有銀行信貸人士如此表示,“對于已簽約但沒提款的客戶,4月1日前必須提款,否則利率優惠券將不能使用。”
招商銀行APP 4月1日最新顯示,該行的個人消費貸產品“閃電貸”年化利率目前已調至3.4%,此前在各種優惠券的疊加下,該產品利率曾一度下探至2.58%;中國銀行(601988)APP 4月1日顯示,該行的“中銀E貸”年化利率調至3.1%,此前該產品年化利率曾為2.85%。
部分城商行也做出調整,寧波銀行(002142)寧來花小程序4月1日顯示,該行“寧來花·直接貸”產品的新客專享利率已調至3%。此前,該行新用戶首次借款再疊加專屬優惠券,年利率一度可低至2.49%。
今年以來,銀行消費貸利率一度卷至“2字頭”,利率下限的不斷刷新刺激了消費者的貸款熱情。不過,在二季度來臨之際,這場銀行間的利率大戰或將在白熱化之時按下暫停鍵。
“所有利率低于3%的消費貸宣傳全部撤回,也有不少用戶都集中在昨天(3月31日)提額,這幾天同事連夜修改宣傳頁面,忙到爆炸。”一位銀行業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3月31日,仍有銀行趁著“低利率最后一天”招攬客源。“如需要請務必在3月31日前聯系我!”“利率優惠,僅限今天。”多位銀行客戶經理趕在4月到來之前加緊營銷。
“閃電貸”利率已上調至3%以上。圖片來源:招行APP
消費者極限操作,趕上利率“2字頭”末班車
“昨天(3月31日)晚上十一點申請,秒提了20萬元,估計今年不會再有這么低(的利率)了。”4月1日,來自浙江的李先生告訴時代財經,自己31日晚上在某銀行線上申請了一筆年化利率2.58%、額度20萬元的消費貸款,“這(利率)可比房貸車貸低多了,我已經觀望了很久,客戶經理提醒我4月就要3%以上,我就抓緊時間提額了。”
想要趕上“2字頭”利率末班車的不止李先生一人。4月1日,來自廣州的周女士向時代財經表示,她在昨晚剛剛提交某家銀行的消費貸線上申請,“不過,目前還沒放款,還在人工審核當中,用完利率優惠券后只要2.58%,最后貸了20萬。”
關于這筆貸款資金的用途,周女士則表示,自己家人有買車的打算,“在思考給家人去買車,把買車的錢給我們去還房貸。”
事實上,伴隨著一系列金融促消費政策的落地,眼下個人消費貸政策正在持續放寬,眾多消費者在低利率刺激下開始關注消費貸產品。
央行2月發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末,我國不含住房貸款的個人消費貸余額已達21.01萬億元,全年增加1.24萬億元,同比增長6.2%,消費貸規模處于較高水平。
周女士向時代財經描述,最近消費貸產品熱度很高,自己身邊有不少朋友在討論如何操作,甚至“從來不關注消費貸的人,都已經開始打消費貸的主意了。”
此前3月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下發的《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明確提出,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
上述新政落地后,多家銀行均已于3月末進行貸款提額、延期等調整動作。據時代財經此前報道,新政落地后,在額度方面,對于滿足條件的部分客戶,有銀行提供個人信貸額度最高達到100萬元;除此之外,還有銀行針對個人消費貸簽約、支用推出多重獎勵。
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放寬同樣帶來了一系列風險。低利率吸引之下,在各大社交平臺上,不乏有消費者想要從銀行套取消費貸資金,用于投資或進行債務置換。
在業內人士看來,個人消費貸款利率過低可能產生一些負面作用。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余豐慧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稱,“低于3%的貸款利率可能無法覆蓋銀行的資金成本和風險控制成本,長此以往,會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及財務穩定性;過低的利率也可能引發市場過度借貸的風險,增加壞賬率。”
在余豐慧看來,銀行此次出手調整消費貸利率,一方面是為了確保自身業務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也是響應監管要求,防止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這一舉措有助于規范市場競爭,避免惡性價格戰,并引導資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時代財經發現,在多家銀行上調消費貸利率的同時,目前仍有銀行針對部分客戶小范圍發放優惠券,利率繼續保持在3%以下。有消費者向時代財經表示,4月1日,其仍然收到了華東地區一家區域性股份制銀行發放的利率優惠券大禮包,該行稱提供年化利率2.77%的消費貸產品,使用有效期為2025年4月1日~4月9日。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業內人士看來,消費貸“價格戰”不可持續,“內卷式”競爭或將降溫。“堅持利率覆蓋成本和風險,是貸款定價的基本邏輯,是金融機構商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內卷式’低價競爭不僅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而且可能直導致銀行機構凈息差進一步收窄、潛在風險增大,影響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性。”浙江錢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員李庚南向時代財經說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