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聲稱沒有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上市金融科技公司——深圳市銀之杰(300085)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之杰”),實際上卻是互金行業最“努力”的掘金者。
公開資料顯示,銀之杰成立于1998年,以金融信息化業務起家,主要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與支付結算、業務流程再造、數字化轉型等業務相關的軟件產品、金融專用設備和技術服務,比如票據影像化處理軟件、回單自助打印機等,并于2010年成功上市。
據銀之杰2018年年報顯示,其目前的客戶已覆蓋全國360余家銀行或分行,超過10萬個銀行營業網點,約占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總數的45%。
但梳理銀之杰近三年的年報可以發現,其金融信息化服務的營收占比已遠低于移動信息服務,這家以金融信息化服務起家的公司似乎已漸漸改變了發展軌道。
年報還披露,自2016年至2018年,銀之杰排名前5的客戶名單包括浦發銀行(600000)信用卡中心、廣州農村商業銀行、華道征信、中信銀行(601998)信用卡中心、光大銀行(601818)信用卡中心、陸金所、大眾點評以及江西欣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其中,金融類客戶占比達75%,涉及銀行信用卡、網貸以及個人征信領域。
主營業務營收占比不斷下降,開始“二次創業”
2014年,銀之杰的金融信息化服務營收占比為56.8%,但之后便不斷下降,2017年驟然下降至7.8%。銀之杰總裁李軍曾公開表示,“上市后三年,公司的主營業務票據影像系統市場基本飽和,同時公司人員增長較快,業績整體表現不太理想。”
除了市場飽和等因素,一位銀行從業者告訴新流財經,銀之杰金融信息化服務還受到銀行采購節奏、產品的市場認可度、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等因素限制,總體而言,這項服務的盈利空間比較有限。
主營業務營收的不確定性迫使銀之杰主動求變,走上“二次創業”之路。
從2013年開始,銀之杰大幅對外投資并購,如今已涉及了移動商務服務、個人征信、電子商務、互聯網保險、證券、金融大數據等領域。
雖然業務布局變得廣泛,但這并沒有給銀之杰帶來可觀的利潤。年報顯示,2017年,銀之杰凈利潤為0.22億元,同比下降72.48%,主要由于金融信息化服務的銷售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所致;
2018年凈利潤略有回升至0.36億元,但除了金融信息化業務和移動信息服務外,其他業務均處于虧損狀態,導致整個公司凈利潤難以實現高增長。
移動信息服務超50萬家企業、7億用戶
銀之杰的移動信息服務業務主要通過旗下子公司北京億美軟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美軟通”)開展。2014年,銀之杰斥資3億元收購億美軟通100%股權,該公司主要為企業提供移動商務通訊和企業流量服務。移動商務通訊包括API驗證碼、通知提醒、智能語音等;企業流量服務主要為企業提供營銷方案、實現流量增長。
近三年來,億美軟通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超過金融信息化服務,成為第一大利潤來源。
公開資料顯示,億美軟通成立于2001年,在被收購前,億美軟通已累計服務45萬家企業,每年短信發送量超過100億條。可以看出本身已積累了龐大的移動商務數據。
被收購后的億美軟通仍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億美軟通已為30余個行業超過50萬家企業提供移動信息服務,服務數據涵蓋約7億人,行業涉及銀行、酒店、航空、旅游、電商、商超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陸金所,億美軟通官網顯示,其在金融領域的合作伙伴還包括中國銀行、民生銀行(600016)、華夏銀行(600015)、玖富、宜信、融360等。
億美軟通的采購成本主要來自向中國聯通(600050)、移動、電信三大運營商或其他短彩信渠道提供商采購的資源。這部分成本在銀之杰總營業成本中占比一直居高不下,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占比為51.08%、59.34%和47.65%。
雖然,在成本高企的條件下,億美軟通仍保持了正向利潤增長,但其持股49%的國譽金服卻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且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
國譽金服業務覆蓋3C、教育、醫美、房屋裝修和租金、婚戀等。成立以來,在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領域均有涉及,2016年12月國譽金服開啟了個人信用大額助貸服務,還曾幫助電信運營商開展0元購機消費分期業務。
但新流財經咨詢其官方客服獲悉,最近國譽金服提供的部分類型的金融產品已下架,主要是受資金方包商銀行事件的影響。
征信業務至今未盈利
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消費性貸款余額(除房貸外)規模達到12.05萬億元。快速增長消費信貸,為個人征信提供了基礎 ,也為個人征信機構提供了市場空間。
早在2013年,銀之杰便將觸角延伸到了征信這一領域,作為第一大股東投資設立了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道征信”),目前持股38.1%,于2017年作為發起人設立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
成立初期,華道征信的業務包含消費信貸信息共享平臺(CISP)、個人征信評分等。
CISP平臺內即會員制同業征信聯盟,加入該平臺的會員可以實現“黑名單”、信貸交易等信息共享。網易科技曾報道,CISP平臺預計2018年會員數量保持在600-700家,可查詢信息主體達2000萬。
但華道征信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CISP平臺已簽約會員機構131家,有信息記錄的自然人數210萬人,累計查詢量420萬件。由此看來,遠沒有實現此前制定的計劃。
針對個人信用評估,華道征信還開發了多款個人信用評分產品,包括個人房屋租賃應用場景的“豬豬分”、個人汽車租賃應用場景的“車車分”、個人求職應用場景的“伯樂分”等,但在其官網以及2018年年報中以未見此部分內容披露。
成立至今,華道征信仍未實現盈利,2018年虧損額為1905.33萬,財報解釋原因為尚處于業務開展初期。
新流財經了解到,華道征信近期新推出了一項新業務——佰鵠數據,主要為企業提供全信貸生命周期的風控服務及智能決策,包括佰鵠信用評分、自動化建模平臺等產品,以及反欺詐預防、貸后預警、聯合建模實驗室等應用。
佰鵠數據官網顯示,其合作伙伴包括浦發銀行、華夏銀行、京東數科、杭銀消費金融公司、哈銀消費金融公司、眾安保險等。
一位征信從業者認為,佰皓數據提供的技術與服務與其他金融科技公司類似,但其大股東億美軟通的短信通道以及華道征信的數據資源,將會是佰皓數據今后發展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通過自身多年的金融信息化服務、億美軟通為銀行信用卡中心、網貸等提供移動通訊服務以及華道征信的征信服務,可以預見,銀之杰已經沉淀了大量的金融數據,如果這些數據運用得當,帶動旗下子業務發展,銀之杰目前僅依靠兩個業務支撐整個公司業績的局面或將得到改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新流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