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李「全國政協委員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1期
發展老年經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價值觀。一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尊老敬老,重視傳承。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國尊重和照顧老人也體現了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事實上,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不完全依靠體力。老人既可以享受更長久的高質量生活,也仍然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老年生活豐富多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反映了更高的道德水準。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如何繼續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受關注。隨著生活改善,健康提高,人均壽命大幅延長,很多人在退休后仍有相當長的活躍期,渴望高質量生活。不少人的健康狀況仍然允許其發揮余熱。現代社會,流動性高,子女很多不在身邊,對老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關愛成為社會性需求。部分城市老人退休后生活水平下降明顯,更多人退休后社交圈急劇縮小,寂寞孤獨。農村很多留守老人生活質量較差。很多家庭仍存在啃老問題,加劇老人負擔。主流金融機構忽視老人市場,各種劣幣趁虛而入,很多老人被騙,一生積蓄一夜間灰飛煙滅,造成重大的社會問題。養老模式較為單一和低級。調研發現,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占比分別是90∶7∶3。先進的機構養老有待進一步發展。老人的物質及精神文化需求有巨大的改善空間。集中社會力量能更好滿足這些需求,不僅有助于提升內需,而且能夠凸顯我國社會制度優勢。
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提升老年經濟的系統性和規模經濟,從零星養老變為抱團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深入調研,制定幫助養老的法律法規,引導和規范養老產業化發展。從傳統的養兒防老、以房養老、自生自滅,轉變為積極主動依托金融市場進行全面規劃和頂層設計。二是全面關注老人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老人需要被尊重,被需要,這是人類高層次需求,也是很多老人缺失的。比如說很多子女只是給錢,很少給時間。部分子女因為工作或者擔心家庭矛盾,選擇不生活在父母身邊,甚至有些人啃老。老人既需要輸入,也可以輸出。很多老人體力雖然不行,但是腦力尚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能繼續做貢獻。具備條件的老人,允許他們再就業或再創業。為了不擠占年輕人的事業上升空間,可以多做指導和顧問性工作。由于失獨、丁克等原因形成的孤寡老人和孤兒同時存在,建議鼓勵在自愿基礎上兩者組合。老人可以給后代生活上的指點,后代也可以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照顧老人。三是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推動商業養老和養老財富管理發展,從年輕時開始長期規劃,為老年時打下堅實物質基礎。四是打造最佳商業模式,推動養老服務國際化。借助中國巨大規模體量以及健全的產業和物流體系,未來可能形成養老服務貿易輸出能力,推動養老服務全球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