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變化、外部環境等因素進行相應調整。
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的經濟工作方向定調。在當前疫情沖擊和逆全球化結構性壓力疊加的大背景下,政治局會議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判斷?下半年貨幣政策有哪些轉變?
會議稱,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出臺有力的金融支持措施,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從量、價、結構等多方面精準支持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促進資金直達實體經濟,經濟循環有序重啟。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大力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在貨幣政策方面,強調貨幣政策依然著眼長遠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不是以簡單的刺激和寬松政策作為解決目前一些潛在問題的主要手段。
貨幣政策注重精準導向
此次會議指出,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重大項目建設資金要有保障,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
與4月17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相比,此次會議所強調的貨幣政策仍延續靈活適度的導向,但并沒有提及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而是強調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貨幣政策靈活適度,要求貨幣政策根據經濟增長、物價變化、外部環境等因素進行相應調整。如果經濟增長恢復得較好,那么前期階段性的政策退出步伐可以加快一些;反之,如果恢復低于預期,不但退出步伐可以放緩,還可以出臺新的政策。下一步,降準、降息應該仍在貨幣政策工具箱,應適時降低存款基準利率,進而推動銀行負債成本下行。
為了盡可能地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著眼于保供應、保市場主體、保就業成為今年各項政策制定的主要考量。然而,單一的政策工具力有不逮,全面的政策搭配才能收獲實效。
此次會議特別強調,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宏觀經濟政策要加強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
董希淼分析稱,貨幣政策精準導向,要求貨幣政策在保障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努力實現“精準滴灌”,引導流動性更有效率地進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重點領域,主要是指要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
“制造業是國之根本,金融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和服務具有重要意義。”董希淼認為,下一步可以探索專門制定針對制造業貸款的制度辦法和信貸計劃,創新制造業貸款考核獎懲機制;通過加大發債、上市等直接融資支持力度,幫助企業在獲得融資的同時,穩定企業杠桿率。
內外循環互動
當前,宏觀經濟明顯恢復,用電量、貨運量等指標持續上升,工業生產、投資、進出口等主要指標繼續企穩向好。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速25.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2.2個百分點;5月份,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末下降42個基點。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效果顯著。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而此前高層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也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明確提出和強化雙循環用意在于憑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政策空間相對優勢盤活存量、創造增量,完善內部循環、帶動外部循環。在此背景下,全面開放的意義事實上更為重大。
程實表示,一方面,隨著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門檻、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各類新增和升級需求發展潛力巨大,嚴格落實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助于優質供給和資源“引進來”;另一方面,消費中樞向內收斂也會為新一輪貿易分工打下物質基礎,當前全球多邊貿易轉變為區域貿易的格局正在形成,而中國將逐漸成為全球更為突出的“供給-需求”雙中心和新區域增長極,借全球價值鏈體系重構機遇,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國企業有望迎來新一輪“走出去”紅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