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以“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科技發展應用與安全”為主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中國金融科技論壇”在京召開。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應邀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中國金融科技論壇”。服貿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張名片,也是擴大服務開放合作的重要平臺,對推進高水平開放、激發服務貿易動能、促進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論壇主辦方之一,我謹代表中國銀行業協會對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把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要求金融業“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今年初,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工作目標。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既是順應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內在需要,更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責任擔當。
中國銀行業協會作為銀行業自律組織,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銀保監會黨委工作要求,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為數字化轉型主線,近年來圍繞“自律、維權、協調、服務”職能,通過加強調查研究、搭建科技平臺、制定團體標準、強化人才培養等方式賦能行業數字化轉型,助力銀行業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下面,我想結合本次論壇主題,重點報告我們銀行業協會在服務行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開展的主要工作。不當之處,敬請批評。
一、強戰略重實踐把握行業數字化特征
近年來,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創新動力,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正在改變中國銀行業發展軌跡,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銀行業提質增效,數字化轉型成為商業銀行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中國銀行業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21》顯示,推進數字化轉型連續兩年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戰略重點,大型銀行金融科技走向縱深,中小銀行全面擁抱金融科技。現階段,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實踐呈現五個新特征:
一是金融科技整體投入持續加大。超七成銀行近三年金融科技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2%。分銀行類型來看,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最高,農商行對金融科技投入的增速最明顯。2021年上市銀行年報顯示,國有大行平均科技投入為179.2億元,股份制銀行為62億元,城商行為8.1億元,農商行為4.7億元。
二是金融科技人才建設發力明顯。近八成銀行的金融科技人數占員工總數比重超2%,多數銀行大量引入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技術專家。金融科技人才開發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內部挖掘人才進行復合型培養,以及外部常態化吸收人才;金融科技人才培養主要采取兩類措施:優化科技人員發展路徑,以及建立專項激勵機制。
三是金融科技各項技術逐步落地。銀行家關注度最高的三項技術為大數據、區塊鏈和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已日趨成熟,且已證明可被廣泛應用到銀行的業務營銷、風險管理、后臺管理等多個環節,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創新業務模式。區塊鏈在商業銀行的主要應用包括跨界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等。
四是數字人民幣帶來發展新機遇。發展數字經濟,數字人民幣試點成為重要突破口。銀行家對推廣數字人民幣工作高度評價,最為看好“顯著降低銀行日常經營成本”和“降低反洗錢風險”兩項機遇,同時普遍關注其安全風險機制建設。
五是更加關注金融科技公司合規風險。監管部門高度關注金融與科技融合帶來的風險,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和金融創新風險評估。在選擇外部合作機構時,銀行家第一關注科技公司的科技實力,第二關注風控措施,第三關注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成熟度和標準化程度。
二、建智庫搭平臺構筑行業數字化底座
第一,建設中國銀行業管理人才庫。
中銀協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是要注意培養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落實中央財經委員會和國務院金融委部署,在銀保監會指導下,高標準建設中國銀行業管理人才庫,并于2021年底順利上線試運行。人才庫重點服務地方中小機構,助力改革化險,完善公司治理。截至目前,入庫合格人選640余人,開展了多批次地方政府部門、試點金融機構的人才選用對接并達成一定成果。在人才庫建設中,金融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依托數字技術,提升服務質效。人才庫包括高管人選、獨立董事、外部監事三個子庫,設置了政策展示、信息披露匯總、研究分享、在線教育等多個公共服務板塊,數字技術的全面應用為人才庫敏捷運行和高效服務提供了良好保障。
二是應用人工智能,促進人才精準匹配。人才庫充分運用區塊鏈信息存證、智能化圖譜分析等技術,通過人才畫像、機構需求畫像、能力測評、風險評估實現AI智能匹配,促進高效精準的人才供需對接。
三是筑牢安全屏障,保護數據合規應用。人才庫注重發揮數字技術對信息保護和合規應用的管控作用,堅持技防、人防、物防并重,嚴格分類分級管理,實現數據應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
第二,搭建銀行函證區塊鏈服務平臺。
在銀保監會和財政部指導下,中銀協牽頭建設銀行函證區塊鏈服務平臺,并于2020年12月對外發布。函證平臺使用數字化手段解決了傳統函證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實現銀行函證業務的三大目標:
一是通過數字化方式實現業務高效。函證平臺由傳統函證一對一手工線下辦理,轉變為全流程線上流轉辦理,實現了自動化回函,函證狀態全程可跟蹤,業務效率大幅提高。截至 2022 年8月31日,平臺已累計技術接入銀行業金融機構44家、會計師事務所135家;累計處理事務所發函4529份,銀行回函4391份,回函率96.95%;銀行平均處理時長2天10小時,相較于傳統線下紙質函證5至15天的業務辦理時長,優勢明顯。
二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可信。函證平臺實現了函證信息分布式區塊鏈節點存儲,可回溯且不可篡改,可防范數據錯漏和舞弊風險,大幅提高函證可信度;注重用戶間信息隔離,不保留函證業務敏感數據信息,僅保留函證流轉信息,有效防范信息泄露和確保信息安全。
三是通過狀態管理實現流程規范。函證平臺在提升審計質量和效率,加強機構內部控制,降低操作風險、技術風險及聲譽風險,建設社會誠信信用體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2021年,函證平臺成功入選由中央網信辦、中央宣傳部、國務院辦公廳等18個部門和單位聯合組織評選的“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名單。
三、立標準育人才提升行業數字化能力
第一,發布銀行業產品和服務系列標準。
近年來,中銀協不斷加大銀行業產品和服務標準供給,以標準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積極助推行業數字化轉型。
一是以標準引領業務創新。截至8月31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已經發布14項銀行業產品和服務團體標準,涵蓋銀行產品服務、銀行函證、遠程銀行等多個領域。這些標準通過規范與指導數字技術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引領銀行業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今年發布的《集成了5G與物聯網的抵質押物管理技術方案》,給出了5G+物聯網在智能金融應用領域的框架應用,有力促進了創新業務的規范健康發展。
二是以標準促進金融普惠。中銀協牽頭編制的國家標準《銀行營業網點無障礙環境建設規范》通過保障特殊群體享有金融服務權益,助力銀行業打造全方位、多層次、有溫度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三是以標準支持金融擴大開放。中銀協積極推動銀行產品服務標準與國際接軌,參照ISO標準工作規則首創制定了團體標準工作規則;以中銀協團體標準為藍本的《銀行產品服務手冊描述指南》歷經兩年打磨,已進入ISO終審階段。
第二,培養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
今年7月,人社部公示的新修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其中包含“金融科技專業人員”,“金融科技師”由此成為新職業。中國銀行業協會自2019年以來率先推出金融科技師(CFT)培訓項目,整合各方資源,為行業培養懂業務、懂技術、懂產品并堅持合規底線的金融科技復合型人才。
一是培訓體系兼具國際化與本土化。“金融科技師”培訓在體系設計上既借鑒國際經驗,又注重吸收本土實踐,以“產教融合、復合培養、與時俱進、逐步實施”為原則,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采用“mini-MBA”培養模式,以實際案例教學提升學員運用數字金融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培訓內容兼具前沿性與實操性。課程內容緊密結合行業發展趨勢,持續吸納先進理論與行業實踐,聚焦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應用與發展,全面覆蓋主要金融科技ABCDI(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在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應用場景及解決方案,匯集了金融科技在零售、對公、運營、風控等多場景的優秀案例。
三是培訓對象覆蓋行業內外。三年來,累計已有上萬名學員參加金融科技師認證培訓。去年,中銀協金融科技師項目被納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金融科技職業技能提升培訓”,為80余家在京金融科技企業3000余名員工提供培訓課程,為提升首都金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水平及金融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包括銀行在內的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久久為功,循序漸進。中銀協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銀保監會工作安排,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繼續引領會員單位深刻認識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推進數字化轉型為民利企走深走實,持續增強人民群眾高質量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