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板塊再度迎來大漲。
銀行板塊多只個股再創新高!
5月13日,銀行板塊再度迎來大漲,浦發銀行(600000)(600000.SH)、上海銀行(601229)(601229.SH)、江蘇銀行(600919)(600919.SH)、興業銀行(601166)(601166.SH)等多只銀行股創歷史新高,重慶銀行(601963.SH)、中信銀行(601998)(601998.SH)創年內新高。
截至當日收盤,A股銀行板塊42只個股全部飄紅,重慶銀行漲超4%,上海銀行、廈門銀行、浦發銀行漲超3%,常熟銀行(601128)等7只銀行股漲超2%。
當日港股銀行股同樣迎來普漲,中信銀行(09988.HK)、光大銀行(601818)(06818.HK)、交通銀行(03328.HK)、重慶銀行(01963.HK)、重慶農村商業銀行(03618.HK)創歷史新高。
作為A股市場的高股息“壓艙石”,銀行板塊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吸引不少中長線機構資金涌入,港股銀行股更成為了險資加倉的新陣地。今年以來,中國平安(601318)集團及旗下的平安人壽、平安資管等公司接連出手,買入多家國有大行H股。
從業績來看,上市銀行2025年一季度盈利情況整體承壓且出現分化,國有六大行凈利潤出現下滑,也有部分城農商行增長亮眼。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與險資“爆買”相比,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度則減倉銀行股。開源證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主動權益基金持倉銀行股占比3.75%,環比2024年四季度末下降0.23個百分點。
5月13日,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依然看好銀行股未來走勢。“地方化債、房地產維穩等政策不斷落地,大大緩解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擔憂,提振了市場對銀行股持續經營的信心;銀行股具有高股息、低估值的特點,是紅利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避險資金持續流入有利于推動銀行股走出長牛;險資、社保基金等長線資金重倉布局,同時央國企市值管理政策不斷落地生效,進一步催化銀行股估值修復。”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險資持續“買買買”,公募基金一季度減倉國有行
截至目前,A股上市銀行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已披露完畢。在業內人士看來,2025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整體業績出現下滑,但部分指標的邊際改善和經營策略的主動調整,仍傳遞出行業周期觸底的積極信號。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在A股42家上市銀行中,共有10家銀行出現營收、歸母凈利潤雙降。其中,廈門銀行、華夏銀行(600015)的營收、歸母凈利潤均出現雙位數下滑;貴陽銀行(601997)、平安銀行(000001)營收增速同比下降均超10%。
行業整體承壓的同時,不同類型的銀行業績分化明顯。相對于中小銀行,國有六大行中,除農業銀行、交通銀行(601328)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外,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601988)、郵儲銀行均出現了超2%的下滑。
股份制銀行方面,2025年一季度,僅浦發銀行實現營收、凈利潤雙增;招商銀行(600036)、興業銀行等頭部股份行出現雙降,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兩家銀行營收降幅超10%。
在國有、股份制銀行業績承壓的同時,城農商行成為亮點。在A股上市城農商行中,超七成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杭州銀行(600926)、齊魯銀行、青島銀行(002948)增速超15%,常熟銀行同樣增超10%。
“2025年一季度,上市銀行整體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72%和1.2%,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負增長明顯,城商行、農商行增速亦有所放緩。”武澤偉向時代財經指出,當前銀行業正處于周期底部與修復預期的交織階段。
“短期內,由于凈息差依然承壓、資產風險緩步釋放、債券投資收益減少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銀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依然承壓,但多項利空因素邊際改善和支持政策托底效應為周期拐點的到來提供了支撐。”其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險資對銀行股的“買買買”熱情有增無減。
根據港交所披露易顯示,5月6日,平安人壽增持招商銀行347.55萬股H股,持股比例由11.92%增至12%。
值得關注的是,這已不是今年以來平安人壽首次增持招行H股。今年1月,平安人壽公告稱,委托平安資管投資招行H股,于2025年1月10日達到該行H股股本的5%,觸發舉牌;3月,平安人壽再次發布舉牌公告,委托平安資管投資招行H股,于3月13日達到該行H股股本的10%。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信息顯示,截至5月9日,今年以來險資已有13次舉牌,其中6次為舉牌銀行股。
在中國平安(601318)5月13日召開的2024年度股東會上,對于中國平安近年頻頻增持、舉牌銀行股,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公開表示,“在利率下行周期,我們提前幾年便進行資產配置、提前布局,高分紅、國有大型銀行股的投資收益非常好,目前我們的投資收益率領先。”
不過,與險資“爆買”相比,公募基金今年一季度則對銀行股略顯“冷淡”。
開源證券5月11日一份研報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主動權益基金持倉銀行股占比3.75%,環比2024年四季度末下降0.23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4月末一份研報也分析稱,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國有行、城商行占主動型基金重倉股比重分別0.65%、1.25%,持倉比例較2024年四季度末分別下降0.37、0.10個百分點。其中,國有行持倉比例已明顯回落至2024年一季度水平,城商行則在連續四個季度持倉比例提升后小幅回落。
但在業內看來,在基本面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未來主動型公募基金將成為新的增配力量。“短期因基本面稍有瑕疵被主動資金低配的高股息、低估值銀行,有望在‘高權重’和紅利比較優勢的帶動下,迎來補漲行情。”華福證券5月一份研報如此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