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債券市場掀起一股“科技板”熱潮。自央行與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以來,國有大行、股份行及城商行競相涌入科創債市場。
截至5月27日,包含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在內的15家銀行累計發行科創債規模達1980億元,發行規模占比總規模約六成,成為科創債發行的絕對主力。與此同時,多家銀行發布首批科創債項目的承銷與投資進展工作,規模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也正加速入場。
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或有望成為科創債在擴容擴圍上的“井噴式”爆發期,在政策引導和經營驅動下,預計商業銀行還將積極參與其中。
15家銀行競逐科創債
國有大行發行規模超千億元
政策層面的頂層設計為科創債市場注入強勁動力。
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有關事宜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引導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和市場活力。
同日,交易商協會、銀行間市場及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等多部門迅速響應,圍繞發行、交易等環節優化流程,提升科創債全鏈條服務效率。
5月9日,國家開發銀行率先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首批3只科創債,合計200億元,認購倍數均超過4倍,其中182天貼現債的認購倍數高達5.04倍。募集資金將用于支持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科技型企業,以及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專利)密集型產業等。
在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率先落地首批科創債,發行規模均達200億元,系首批發行規模最大的金融類科創債。隨后,農業銀行、交通銀行迅速跟進,各發行200億元。中國銀行于5月20日成功完成2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發行。
5月27日,建設銀行發行的首筆科技創新債券正式上市,發行規模300億元,為當前市場最大規模金融類科創債。
股份行中,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渤海銀行發行科創債規模分別為15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城商行中,杭州銀行、徽商銀行、上海銀行、浙商銀行發行規模均為50億元。
據中國貨幣網公告信息,最新的發行進展來自北京銀行。5月26日,北京銀行發布《2025年科技創新債券(第一期)發行情況公告》稱,自5月23日起發行3年期的科創債,發行規模為80億元。
“通過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銀行可以顯著提升科技貸款的規模和服務能力。”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從募資用途來看,銀行發行的科創債主要用于發放科技創新領域貸款。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蔣展表示,債券市場“科技板”的推出,表明我國科創債正由試點轉為常規,并邁向高質量發展。這顯示出政策正積極引導債券市場向科技行業聚焦,有望強化對科創企業的資金供給力度。同時,借助股債聯動,能夠對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型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適配的金融支持,為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多家銀行披露承銷進展
與此同時,多家銀行發布首批科創債項目的承銷與投資進展工作。
在首批公告發行的36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類項目中,工商銀行擔任主承銷商項目12個。本次工商銀行承銷項目中,還創新發行了“綠色兩新科技創新債券”,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兩新”領域相結合。
農業銀行也表示,全力參與首批科技創新債券的投資和承銷。該行5月9日承銷的科技創新債券,涵蓋4家科技型企業和2家股權投資機構,實現發行主體類型全覆蓋,并有力支持鄉村振興領域和民營類科技企業。
中國銀行于5月9日協助立訊精密、吉利控股、牧原股份、上海新微等科技型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以及部分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成功完成首批科技創新債券承銷發行,規模共計385億元。在首批公告發行的36個科技型企業、股權投資機構類項目中,中國銀行擔任主承銷商項目16個。
建設銀行表示,在此次最先落地的首批科技創新債券中,成功承銷其中八期債券。引導市場資金流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涵蓋5家科技型企業和3家股權投資機構。
交通銀行于5月9日助力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股權投資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在銀行間市場成功完成首批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該行牽頭主承銷的上海新微科技集團科技創新債券,系上海地區首單項目,發行規模2億元。
郵儲銀行稱,5月8日,該行承銷的4單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啟動發行,涵蓋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同時覆蓋了四川、天津、陜西和浙江的發行人,有效拓寬了科技企業融資渠道,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精準投向“硬科技”領域。
此外,多家股份行也公布了承銷成果。浦發銀行牽頭承銷全市場首單超長期限科技創新債券,助力上海國盛集團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創新債券在銀行間市場成功發行,發行規模35億元,期限15年,票面利率2.13%;中信銀行、光大銀行此前分別已主承銷15單、7單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也分別助力11單和5家企業的科技創新債券發行。
在配套細則及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加速落地背景下,機構普遍預測,科技創新債券可能密集增加,未來科創債有望進一步擴容。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或有望成為科創債在擴容擴圍上的“井噴式”爆發期,在政策引導和經營驅動下,預計商業銀行還將積極參與其中。
機構配置熱情升溫
理財資金加速入場
規模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資金也正加速布局科創債。
5月16日,工銀理財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截至5月14日,已成功投資10只科創債,涉及民營企業、地方國企及大型金融機構等多類型發債主體,募集資金將投向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等科技創新領域。
同日,農銀理財也披露,積極參與首批科創債投資,累計參與恒力集團、無錫創投、TCL集團等13家企業發行的科創債,合計投標量約30億元,為破解科創企業融資痛點、推動產業升級注入金融活水。截至5月12日,累計投資科創類債券326億元,為144家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融資支持。
更早前,中銀理財在官微發文稱,進一步加速布局科技創新債券市場,通過多元化產品創新和資產配置,助力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已支持吉利控股、新微科技、興業銀行等民營企業、地方國企及大型金融機構等多家經營主體的科創融資,參與品種涉及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商業銀行債券等多種工具。
作為一種較為靈活的融資工具,科創債為支持科技創新而來,其可以解決傳統債市適配性不足,緩解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此次落地的“科技板”與之前的科創債相比,發行主體擴容,用途更加靈活。
同時,政策鼓勵更多投資者加大對科創債的投入,5月7日配套支持政策中明確各類金融機構、資管機構以及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保險資金、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可投資科技創新債券,鼓勵創設科技創新債券指數以及與相關指數掛鉤的產品,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資金支持。
華福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在特殊的政策導向和屬性下,科創債短期內的違約風險或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普通企業債,建議積極關注科創債主題投資機會。由于科創債的發行主體資質較好,債券整體估值水平低于普通信用債品種,信用風險相對較小。
近日,浙商銀行FICC團隊發文建議,鼓勵理財、券商資管等機構發行金融產品,主要投資于科創債或掛鉤科創債指數,協調有關部門將主要投資于科創債的產品納入綠色審核通道,引導更多機構參與科創債投資。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理財資金加大科創債配置是充分發揮其功能、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的表現,也有助于銀行業更好發行科創債募集資金豐富科創企業。同時他強調,在此過程中理財公司需要對科創債募集資金投資領域的定價做好調研及評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