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徐兵
近期,多地銀行推出“存5萬元送Labubu盲盒”的活動,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盲盒本是年輕人喜愛的潮玩,如今卻成為銀行吸儲的新手段。這種營銷方式雖具新意,也在短期內吸引了不少客戶,尤其是年輕群體,但背后反映的是銀行在低利率環境下的突圍嘗試。
銀行送禮攬儲并不新鮮。從米面糧油、戴森吹風機到露營裝備,送的東西在變,本質卻未變——依靠物質激勵換客戶注意力。這種方式是真的能提升客戶黏性,還是僅僅換來一波關注,有待繼續觀察。此次送盲盒活動中,就有不少人坦言是“沖著禮品來的”,并不打算做長期存款。
事實上,這種營銷方式不僅加重了銀行的非利息支出,也可能與監管要求相悖。早在2018年,金融監管部門就明確指出,銀行不得以贈送實物、返現等方式吸收存款。
當前,息差收窄、獲客成本上升、客戶留存難度增加,一些銀行通過贈品短期拉升存款規模,表面看數據亮眼,實則掩蓋了服務體系、產品結構、客戶關系等方面的結構性問題。如果整個行業陷入“靠禮品卷客戶”的路徑依賴,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還將推高行業負債成本,侵蝕銀行利潤空間。
盲盒營銷是否能轉化為穩定客戶?是否能增強客戶對銀行金融服務的認同?恐怕并不樂觀。
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在于送什么,而在于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解決方案。理財能力、支付效率、資產配置建議、風險管理方案,這些才是客戶真正在意的東西。
在筆者看來,銀行與其比拼各種贈品,不如加快轉型步伐,構建覆蓋理財、支付、保險、養老等全周期、全場景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只有如此,銀行才能吸引更多優質客戶。
金融的本質是信任與服務。真正能留住客戶的,從來不是一只盲盒,而是專業、穩健、長期陪伴的價值感。在追逐熱點的同時,銀行更應該重新審視客戶需求與自身定位,堅持理性判斷與可持續發展。
責編:史健 | 審核:李震 | 監審:古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