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監管部門再度發文提示投資者防范金融欺詐。昨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風險提示稱,近期有詐騙團伙假借“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等公眾號進行欺詐。
此前的7月12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也發布相關文章,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冒充金融監管部門的詐騙行為。
欺詐套路頻現
根據人民銀行昨日發布的提示,近期平臺發現有詐騙團伙向用戶發送詐騙短信,以可以抹除網貸額度、修復征信等為噱頭,在溝通過程中要求用戶先關注銀行等機構的官方公眾號,引導用戶將仿冒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等官方客服鏈接或二維碼發送到該公眾號內并點擊打開,部分用戶誤認為該欺詐鏈接就是相關公眾號的官方客服,從而上當受騙。同時,人民銀行還提醒,“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謹慎甄別,以免遭受錢財損失”。
事實上,同類型欺詐“套路”在社會上屢見不鮮,人民銀行也多次向公眾提示風險。早在今年5月,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就發聲明稱,有詐騙分子仿冒征信中心網站,以“影響征信”“征信修復”為名,誘導社會公眾提供個人信息,騙取錢財,實施詐騙犯罪活動,侵犯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
同時,在聲明中,征信中心還提示了以下事項:一是要警惕詐騙分子通過短信、網絡聊天軟件發送的虛假釣魚網站;二是征信中心不對外提供逾期記錄處理、違規網貸賬戶關閉、征信修復等相關服務;三是添加好友共享屏幕是虛假征信類詐騙的常用套路;四是對于要求轉賬或借貸的操作,堅決不予理會;五是征信中心每年向個人提供2次免費查詢信用報告的服務。
監管部門支招防“李鬼”
除了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也發布了相關風險提示,并指出常見的三種詐騙手法。
7月12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消費者權益保護風險提示,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冒充金融監管部門的詐騙行為,同時提示廣大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機構的合法金融服務,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通過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維權,發現犯罪線索或者遭遇損失要及時報案。
金融監管總局表示,冒充金融監管部門實施詐騙的手法通常有三種:一是偽造金融監管部門文件實施詐騙;二是假冒金融監管部門受理投訴實施詐騙;三是冒充金融監管人員以“消除征信不良記錄”實施詐騙。
“以上詐騙手法均為非法冒用金融監管部門名義,利用部分金融消費者急于解困、挽回損失、自證清白等心理特點進行詐騙。”金融監管總局表示,為保護廣大消費者信息安全、財產安全等合法權益,要注意以下五點:一是金融監管部門不直接辦理金融業務,也不會與消費者有任何資金往來;二是選擇正規機構的合法金融服務。消費者如果有借款、理財、保險等金融需求,應通過具備相應業務資質的機構獲取金融服務;三是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謹防信息泄露;四是通過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維權;五是發現犯罪線索或者遭遇損失及時報案。
多部委提示防范詐騙
近段時間以來,已有財政部、文旅部、國家發改委等多個國家部委相繼發布聲明稱,有不法分子冒充上述部門實施詐騙。
6月5日,財政部國庫司發布聲明稱,近期,有偽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金融債券”圖片及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該聲明表示,財政部發行的債券均為國債,未發行過金融債券,且1997年后已不再發行實物國債。同時,國庫司提醒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6月1日,文旅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也鄭重聲明,近日,有不法分子假冒該局名義偽造文件,謊稱受沙特旅游局委托招聘沙特未來城項目推廣志愿者,并要求提供身份證照片、銀行卡信息等敏感內容。聲明稱,該局從未組織相關活動,從未出具任何相關文件。該聲明還特別提醒各單位、企業及廣大群眾加強甄別,謹防上當受騙。
無獨有偶,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也發聲明稱,近期,一些自稱為“國家補短板強弱項領導小組”等不明組織和個人,假借縣城建設等名義發布不實信息,甚至組織線上會議宣揚相關行騙言論,如“能幫助每個市縣獲得10億-100億元政府補貼資金”“作為特例列入補短板強弱項名單并解決資金短缺”等,干擾了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工作秩序。上述聲明表示,國家發改委內部無相關機構,也未設立類似專項補貼資金,從未組織過相關活動。請各地方和市場主體提高警惕,謹防上當受騙。
有法學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明組織和個人假冒國家部門偽造文件公章、發布“公告”,涉嫌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多項罪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