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利劍再出鞘!
8月11日,北京金融監管局發布公告,直指寄生在金融服務鏈條中的非法存貸款中介亂象,明確提醒金融消費者遠離非法存貸款中介,珍惜個人信用,嚴守法律底線,不輕信、不盲從,避免因小失大。
新浪金融研究院梳理發現,近期在北京、山西、山東等地的多家銀行均發布了相關公告或風險提示;今年以來,還有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密集發布防范金融領域非法中介的風險警示,并組織開展專項打擊治理行動。
12萬服務費變百萬
企業主墮入中介陷阱
北京市企業主吳某的遭遇,揭開了非法存貸款中介亂象的冰山一角。2023年,吳某接到一個貸款中介的營銷電話,對方詢問“最近是否有資金缺口”,并許諾“可快速代辦低息貸款”。彼時,吳某的企業正深陷資金緊張、經營困難的困境,這番話讓他動了心,隨后他便與中介公司展開了多次溝通。
溝通中,中介再三承諾“只需要營業執照和身份證,我們幫您優化收入流水”,同時明確表示“代辦業務僅收取2個點的費用,銀行貸款利率不超過5%”。最終,吳某被說動,簽訂了相關合同。
合同簽訂后,中介的“操作”確實顯得“高效”。他們通過轉讓空殼公司、先行墊資、虛構申貸材料等非法手段,很快協助吳某從一家銀行機構獲批了一筆600余萬元的企業經營性貸款。
按照最初“2個點服務費”的承諾,這筆費用本該是12萬元左右。可就在貸款到賬、吳某以為企業終于能喘口氣的當天,中介公司竟直接分筆扣劃了近百萬元“服務費”,此前信誓旦旦的“2個點”早已被偷梁換柱,吳某實際到手的信貸資金僅500萬元左右。
從承諾的12萬元到實際被扣的近百萬元,巨大的落差讓吳某又怒又急。他立刻報警,并向金融監管部門提交了投訴材料。盡管經過多方努力追回了部分費用,但非法中介留下的債務陰影,卻依舊久久未散。
非法存貸款中介亂象侵害消費者權益
三大套路撕開金融“黑灰產”假面
吳某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來,非法存貸款中介亂象作為金融領域“黑灰產”的主要表現之一,已成為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頑疾。非法中介通過虛假承諾、違法包裝、惡意壘債等手段,不僅推高融資成本,更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當前,非法存貸款中介的表現模式愈發復雜隱蔽。據北京金融監管局披露,金融不法分子的常見套路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虛假營銷與低息誘惑。對外聲稱“與銀行有合作”“可通過內部渠道辦理貸款”或冒充“XX銀行貸款中心”等名義,誘騙消費者通過其辦理所謂“額度高、利率低”的貸款,實際收取高額服務費,導致消費者貸款成本遠超預期。
深圳金融監管局曾披露這樣一起案例:2023年,Z先生接到自稱與A銀行合作的中介來電,對方宣稱可提供年化3.6%的低息貸款。因公司急需周轉資金,Z先生同意由其中介代辦,在提供個人及必要資料后,中介為其偽造部分材料并助其通過審批。Z先生簽署貸款文件后,按約定支付了貸款總額10%的服務費。然而還款數期后他才發現,實際利率遠高于承諾費率,且還款周期大幅縮短,最終導致他無力繼續償還貸款。
二是違法包裝騙貸。瞄準資質不足的小微企業或征信白戶等特定人群,協助借款人虛構工作單位、貿易合同、銀行流水、資產規模等申貸材料,甚至勾結銀行機構個別員工,共同騙取通過授信審批、實現貸款發放,借款人則為少量報酬甘愿成為“職業背債人”。
新浪金融研究院發現,在某社交平臺上,有多名用戶傾訴了被“貸款包裝”套路坑騙的遭遇。但與此同時,仍有中介在各個評論區向半信半疑的用戶兜售所謂“成功案例”。不少人直到被騙后才驚覺落入陷阱,卻已追悔莫及、欲哭無淚。
三是實施“套路貸”犯罪。以“小額貸款公司”等名義誘導借款人簽訂虛高借款合同或變相“擔保”等相關協議,制造貸款交付的銀行流水痕跡,隨后通過設置違約陷阱、惡意壘高借款金額、虛假訴訟、暴力脅迫等一系列手段非法占有借款人財物。
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戶端】平臺顯示,截至8月12日12點,關于“套路貸”的投訴已超10萬條。有投訴者稱被誘騙簽訂虛高合同,合同金額遠高于實際借款額,實際利率高達60%;還有人反映貸款中介故意制造逾期,收取近20萬元“砍頭息”,甚至通過虛假訴訟快速執行,非法套取借款人房產。
從嚴從快懲治銀行“內鬼”
全國整治不法中介行動正持續推進
北京金融監管局明確表示,堅決整治非法存貸款中介,已連續三年開展專項打擊行動,今年更是加大力度,推出一套“強責任、全覆蓋、嚴打擊”的組合拳,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具體舉措上,監管部門要求轄內機構加強助貸業務管理,特別提出兩個“嚴禁”:嚴禁機構與非法存貸款中介開展合作,嚴禁銀行員工與非法存貸款中介內外勾結。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著重強調將從嚴從快懲治銀行“內鬼”,對非法存貸款中介亂象形成強力震懾。
裁判文書網顯示,因不法中介行賄受賄而被判刑的銀行員工并不少見。例如,某銀行員工在擔任三級網點柜員、個人客戶經理助理、對公客戶經理等職務期間,利用上述職務便利,為貸款中介介紹的貸款業務在提交申請、材料審查等過程中提供幫助,收受好處費8萬元。經法院審理,該員工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并處罰金1萬元。
北京金融監管局還曾于今年3月發布過消費者風險提示,提示廣大消費者牢記“三核實”“五拒絕”,筑牢防線,遠離不法貸款中介陷阱。
事實上,這場針對非法中介的“剿滅戰”早已突破地域界限。
今年3月,公安部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開展金融“黑灰產”違法犯罪集群打擊專項工作,聚焦貸款領域非法存貸款中介服務、惡意逃廢金融債務,保險領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賠,信用卡領域不正當反催收等重點方向,依法嚴打各類犯罪活動。
今年以來,已有湖北、河南、天津、廈門、青海、江西、山西、深圳、湖南、陜西等地金融監管局發布警惕防范金融領域非法中介活動的風險提示,還有山東、福建、新疆等地組織專項打擊治理行動。
整治力度層層傳導,新浪金融研究院注意到,近期北京、山西、山東等地多家銀行也主動發布相關公告或風險提示。
例如,近一個月內,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大行的北京分行紛紛公告澄清:均未與任何不法中介機構及個人開展貸款業務合作,所有貸款業務均不收取合同約定外的費用。對于中介機構或個人宣稱可提供“突破條件”“降低利率”“內部渠道”“包過審批”等服務的,均屬虛假宣傳及涉嫌欺詐行為,提醒客戶切勿輕信,以免受騙。
多地銀行提醒金融消費者:務必提高風險意識,珍惜個人信用,妥善保管個人信息,切勿委托中介偽造和提供虛假申貸材料;如需辦理貸款,務必通過正規渠道申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